撰文丨 高语阳 余晖
9月2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钓鱼台国宾馆分别会见中投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执行副主席、安达集团董事长格林伯格。
何立峰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这次会面,释放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
金融是国之重器,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如何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开放的同时牢牢守住金融风险底线?在我国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大背景下,这些都是亟需应对解决的问题。
政知君注意到,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有几个重点值得关注。
第一,我国金融领域仍面临突出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因问题倒逼而产生、为实现目标而推进。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王江今年8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仍面临风险隐患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
因此,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要持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王江表示。
![](https://img.jasve.com/2024-9/7cfd65b61e5d8b97b5040f75f566cf39.webp)
第二,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为金融改革下了详细的「任务书」。其中, 要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
要实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扩大开放。
今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
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金融开放是重要基石。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开放连出实招。 例如, 9月13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正式发布新举措,外籍人士拿着万事达卡等境外发行的银行卡在地铁闸机上一拍,即可乘坐北京地铁。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对外开放更进一步,成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生动例证。
再例如,我国持续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9年稳居世界第一。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已经超过40种。前7个月,我国外汇市场总成交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7%。
这次何立峰在会见中投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执行副主席、安达集团董事长格林伯格时表示,希望能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促进交流合作,实现更大互利共赢。
政知君注意到,中投公司主要开展境外投资业务与境内金融机构股权管理工作。中投公司国际咨询委员会是由国际知名专家及人士组成的内部非常设性机构,委员来自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是中投公司的「智囊团」。
格林伯格供职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是旨在促进中美交流与合作的无党派、非牟利的美国民间组织;安达集团则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
何立峰与国际金融界知名「智囊团」和企业家见面,并发出「邀请」,释放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
![](https://img.jasve.com/2024-9/4462493b650da8df04a9136ec727e4b9.webp)
第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 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也就是说,要完善与金融业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我国持续完善金融监管。其中,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步伐充分印证了防风险的决心力度: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监管模式,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从2017年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到2023年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铁篱笆」不断扎紧,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资料| 新华社 央视 人民网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