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社会

「包打天下」的派出所并不是万能的

2024-09-02社会
#深度好文计划#公安机关作为一个大部门,承担着广泛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很多工作都要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关乎百姓切身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安工作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基层派出所作为一线执法部门,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前沿,面临警力薄弱、职能泛化、任务繁重、经费装备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破解困境,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各级公安机关按照「明责、减负、增效」的要求,配套导向性、激励性、保障性措施,推动资源与警力向基层倾斜。

公安机关职能泛化导致职责边界模糊,在基层派出所表现尤为突出。派出所过多参与非警务活动,不仅耗费大量警力,还因权限不足无法满足群众诉求,反而损害公安形象。社会对公安执法期望过高,加之「四有四必」承诺和「包打天下」深入人心,大量非公安职责的工作被推给派出所,如社会稳定、食品药品监管、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造成警力分散,无法专注于核心任务,影响治安管理效果。群防群治建设薄弱,警力不足,无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非警务类纠纷处理难度大,执法风险高,民警常面临无所适从的困境,难以满足群众诉求,引发执法公信力下降。

公安资源配置与社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特别在基层派出所,资源要素匹配、职责边界、协同机制和基础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派出所业务量剧增,警力不足、增长缓慢,民警素质与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有差距,警务资源配置严重倒挂,基层保障不足。职责边界模糊,各类任务压到派出所,造成工作质量低下。缺乏部门协调机制,基层治理工作多由派出所承担,公安内部也存在单打独斗现象。基础设施落后,办公环境与设备设施陈旧,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不足,难以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工作需求。

基层民警面临职业认同感减弱、工作热情降低、执法规范化不足以及考核奖励机制不完善等多重难题。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以及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许多民警的职业认同感逐渐淡化。同时,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严格的纪律约束以及家庭压力加剧了职业疲劳。在执法实践方面,尽管进行了教育培训,民警的执法能力与现代警务需求仍存在差距,加之执法规范与监督的缺失易引发执行问题。考核项目的设置上,减少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综合运用竞争、达标、激励和测评等考核方式,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设立正负激励项目,以最大限度反映民警的辛苦指数并激发其工作活力。

推动警力、经费和装备向基层倾斜。确保派出所警力占全局警力的45%以上,并将新警察(除专业技术性岗位外)优先分配到派出所。保障派出所的日常开支,核算近两年的实际平均开支情况并上浮20%,杜绝派出所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灰色收入」,防止乱收费、乱摊派现象。同时,落实基层派出所的各项福利措施,高标准建设「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足额发放乡镇派出所的工作补贴,并在差旅费和值勤津贴的发放上向基层派出所倾斜。还要增加装备,为派出所配齐执法执勤车辆、执法记录仪、移动警务通等各类执法装备,保障派出所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减轻基层派出所的负担并提升工作效率,需要准确界定其职能。主要职责包括依托于掌握着辖区内详细情况的优势,开展人口管理、治安防范、行业场所管理、情报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和服务群众等基础工作。派出所将仅处理辖区内简单且因果关系明确的5类刑事案件,而不处理11类复杂或专业性强的案件。为降低工作压力,减少不必要的专项行动,优化资源分配,并通过明确不同警种的职责,将专业性强的任务归口到相应的职能警种,确保派出所能专注于其核心职责。同时,各警种的任务分解将由区市县公安局统一规划协调,避免随意摊派增加基层负担。

加强派出所机制建设,避免「强压牛头不喝水」的情况。建立双向聘任机制,根据各派出所的实际情况核定编制,优化年龄结构,并赋予所长人事建议权与末位淘汰权,以激发民警的主动性。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建立包含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业务工作考评的考核体系,促进派出所工作的有效性。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提升民警的专业能力与服务质量,通过「以老带新」及交流轮岗等方式加强培训。实施激励机制,确保派出所民警在提拔中占比不低于50%,以激发派出所民警的工作热情。

减轻派出所的额外负担,避免「包打天下」的局面。通过分流非警情类报警,按照公安部岳阳会议精神,将公安职责范围外的报警求助移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处理,缓解派出所的出警压力。分流非公安类管理,落实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的主管及监管职责,避免对公安机关的过度依赖。分流非警务类纠纷,推动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落实人民调解员驻派出所工作,减少派出所直接处理矛盾纠纷的数量。同时,加强治安保卫委员会和单位内部保安组织建设,发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协调综治部门赋予派出所对相关调解组织的考核评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