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云离着我们很远。
所以能看到各种形状,而且看起来只有一坨,个头不大。
那问题来了,
云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云里面到底是啥构造?
为啥那么一大坨在天上掉不下来?
最简单的办法,坐飞机或者热气球去看看。
但是一般人没这条件啊。
告诉你,不用这么麻烦,
其实云的内部我们很常进。
那呢?
春秋季节,下大雾的时候,你就相当于一头钻进云里了。
云主要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形成的气溶胶系统。
所以,云和雾本质是一个东西,只不过高度不同罢了。
那啥叫气溶胶啊?
豆浆见过吧,豆浆就是溶胶。
豆浆的微粒大小通常在1-5纳米之间,
这些颗粒足够小,不光可以长时间悬浮在液体中,不容易沉底,
还顺便达成了胶体的条件,表面都带相同电荷。
因为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见面二话不说先互踹一脚。
于是就成了瞎几把乱跑的状态。
瞎几把乱跑就叫布朗运动。
这种微粒带相同电荷瞎几把乱跑不容易沉淀的状态就叫做溶胶。
把溶胶里的水换成空气,就是气溶胶了。
既然知道云原型是溶胶,那让他下雨就很容易了。
要么降低下温度,
温度低了水汽凝结成水或者直接结冰凝华,聚集多了自己就掉了下来。
所以干冰是人工降雨是常用的方式。
要么撒点中性盐,
中性盐把电子中和,水分子更易凝结也会掉下来。
所以洒碘化银也是常见的人工降雨选项。
要么整点酸或者碱,改变PH环境。
比如生火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溶胶加上微小颗粒物也会显著降低云的寿命。
也可能使云产生更多小水滴导致光阴天不下雨。
这不跟做豆腐的原理一样嘛!!!!
当然了,咱得正规点,不能说打雷下雨是做豆腐。
这些能促使水汽在其表面凝结形成云滴的元素统一叫 云凝结核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CN)
那云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有点麻烦,因为云也分好多种。
按高度分大概三种,
低云(低于2000米),中云(2000-6000米),这俩常见且种类多
高云(6000米+),咱坐飞机看到机翼下的云海,就是这部分云。
按形态分也分三种,积云(Cumulus)层云(Stratus)卷云(Cirrus)
要是再细分的话是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长得一坨一坨的,就是积云:体积大约在1立方公里到10立方公里之间。
远看长成一滩,近看遮天蔽日,面目不清的是层云,体积非常巨大,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厚度在几百米到1公里之间,长时间的阴天下雨,他干的。
看着超级远,在空中跟羽毛似得打卷的就是卷云,可以覆盖数千平方公里吧,云里的颜值担当
那怎么测量云离我们多远呢?
气象局一般通过高空气球,气球上挂着探空仪。气球往上飞速度可以视为固定,只需要记录下遇到云层的高度然后再记录时间就知道云的距离了。
另一个法是通过气象雷达,雷达波碰到云层会反射回来,记录下延迟t,光速安300000算。
距离=300000*t/2
这些玩意我们都没有,就没办法估算了吗?
也有,可以使用双目测距法计算。
像我们看战争剧,有时炮手举着大拇指进行测距。
方法非常简单,手臂平伸,举起的大拇指。
拇指对着目标,闭上一支眼观看刚好拇指把目标挡住。
说明这是一个直线。
然后手不动,切换到另一只眼,就会发现目标偏离了原来的位置。
记录下偏离的距离*10,就是大概的距离。
要说原理就更简单了,就是咱初中的几何题。
如图,已知两眼之间为6cm,手臂长60cm,已知y=10,x等于几?
双目测距法应用非常广泛,而且精度不错,二战时使用的体视式测距仪也是这个原理。
但是,如果靠拇指测云,测不出来,
因为离着太远了,俩眼压根看不出区别,误差已经大的没谱。
可以使用相机,手臂长为相机焦距,然后增加两个相机之间的距离,
y的改变就会很明显,精度就上去了。
那有啥办法简单测出来呢?
也有,
给气象局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