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食肉动物更适合成为「伴侣动物」。
食肉类动物 多 属于双眼视觉,它们的眼睛多长在脸盘的正前方,这种结构便于狩猎者洞悉前方猎物的动态,通过双眼聚焦可以构建三维立体效果, 能让地形和表情更清晰。
更重要的是,五官处于同一平面符合「婴儿图式(baby schema)」的特点, 看起相对可爱。
反观食草动物的眼睛却 多 长在侧扁头颅的两侧。
这种单眼视觉有利于食草动物评估周围的危险程度,虽然识别精准度不高,但个体只需稍稍转动脖子,就能实现更广的视角扫射,便于及时发现周边的异常情况。
视野广,识别力差,使得食草动物对突发情况更为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惊扰它们,不利于日常的强化训练。
更为重要的是,单眼视觉对 空间感 和 清晰度 的识别能力较弱。
当我们和兔子、羊、马、牛互动时,它们基本很难快速的捕捉人类的表情和长相,整个过程会 显得比较呆板和倔强 。
其次与素食性动物相比,食肉动物的最大的优势是食物中的能量密度更高,饱腹感更强,这导致食肉动物不需要频繁的进食。
吃得少, 排泄物自然也不会太夸张。
反观鸡、鸭、牛这类食草动物,它们不是在吃东西,就是在觅食的路上,由于食物提供的能量有限,它们需要不断进食,因此每个个体都堪比移动的造粪机器。
当年柯尔鸭大火的时候,我朋友曾经高价入手两只,但因为鸭子太能拉,又免费送养了。
鸟类宠物也有同样的困扰,它们的盲肠短,无法控制自己的排泄行为,可随时化身喷射战士,屎尿混合物可以精准的糊在各个地方,所以也不太适合 贴身 饲养。
食物能量密度高还有另一个优势,那就 是对大脑的塑造力更强。
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肉类才是保证大脑聪明最重要的部分,原因在于肉类富含大脑所需的关键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维生素B12、铁、锌等等。
这些营养素在植物类食物中相对较少,并且难以吸收。
换个角度看,因为摄入的营养足够充分,所以食肉动物的大脑可塑性更大。
事实上,人类接触或驯化了这么多动物,只有猫、狗进化出 眼神跟随 的能力,能够在人类不发声的情况下,读懂部分眼神的含义。
这就是后天驯化对动物塑造的产物。
在思考如何讨好人类的问题上,食肉动物比喜欢逃跑和躲避的食草动物更有优势,因此在食物相对富庶的当下,更受饲养人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