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农村里,养猫的老人挺多的。
这些老人大都是留守老人,青壮年们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小在村子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着地,侍弄菜园,带着孙儿。
老人们的生活一定是孤寂的。小时候放学经常会路过一群群老人坐在村口晒太阳,穿着厚棉袄,依旧觉得不够暖和,膝盖上放着暖手袋,头上包着头巾,在太阳下仿佛木质的雕像,注视路过的灰尘。故乡的老人们并不是像鲁迅笔下那般「切切察察」,沉默和寂静才是村子的常态。只有在村里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起,活泼的孩童放学归来,老人们的脸上才多了几分生气。
陪伴老人的,一定还有一只慵懒的土猫。或许是狸花,或许是橘色猫,它们也像老人们一样,大都上了年纪,眯着眼睛不爱动弹,懒洋洋地趴在老人的脚下,膝盖上,门口的大石头上,晒太阳。有时候它们会爬上屋顶,在瓦片间穿梭,像归隐的侠客再遇到故人那般,在隐秘的角落与另一只猫会面,一起睥睨整个村庄。
小时候家里也有一只老猫,不知道年龄,只知道自我出生便有它了。儿时记忆里仿佛总是寒冬,而老猫仿佛永远都呆在厨房的灶洞里,一身的毛被烧焦成了褐色,脸上漆黑脏兮兮。奶奶生火做饭之前,总要伸手摸一摸,将灶洞里的老猫拽出来。奶奶切着腊肉,老猫围着奶奶的腿蹭来蹭去,等待着扔下的一块肉,往往它会如愿以偿。灶膛里的芝麻杆燃烧起来,夹杂着啪啪的轻微爆裂声。老猫吃完后蹲在奶奶身旁,舔着已经看不出原来颜色的毛发,猪油的香气弥漫厨房。
老猫真的很老了,老得再也不能与其他雄性打架争夺母猫,老得连自己的一身毛发也懒得打理,老得再也捉不到老鼠,只能龟缩在灶洞里,躲避外面的寒冷。任何人唤一声,便眼巴巴地跑过来,看是不是有什么吃的能填饱它的肚子,准时蹲在饭桌下,期待我的筷子漏下食物残渣。不会抓老鼠的老猫,只能靠主人的怜悯度日。
年轻时,老猫也是一身的腱子肉,上树翻墙,追鸡赶狗,打架斗殴。据爷爷说,年轻时的老猫是抓鼠能手,曾经抓住过一只接近一斤的鼠王,一顿吃不完,还是爷爷亲手剥了皮,留着它下一顿再吃。那时候它目光炯炯,爪牙闪着寒光,令无数老鼠、蜥蜴、鸟雀闻风丧胆。年轻的小母猫对它迷恋不已,多少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它打退了其他公猫,守卫自己的后宫,村庄里的母猫一个接一个地怀孕生崽,生下的后代全都和它一样,一身橘黄。
老猫有辉煌的过去,老人们也曾有青葱岁月,年轻的时候,他们也曾在时代大潮下命运浮沉。我的爷爷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郎中,也就是赤脚医生。年轻时提一个药箱,走遍了附近的每个村庄,也见证了村庄的变迁。从遍地的泥墙瓦屋,到村里修起了第一座红砖砌的房子,那是一所鞭炮作坊。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场火药爆炸事故,带走了数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她们被埋在炸塌的房子里,还没等来爷爷便死去。作坊的主人赔钱了事,而后高楼再起,照旧生产鞭炮,土火药的味道,直到2010年以后才逐渐消散。
除了老猫,家里还养过一只黑背的黄狗。它从小伴随爷爷走夜路,有时候爷爷被生急病的人半夜请去,回来已是黎明,黄狗的吠叫惊扰了我的梦,老猫从我的床头跳下去迎接,我便知道爷爷回来了。他的手里,一定带着我最爱吃的麻花,带着体温塞到我手里。2007年爷爷患癌症,医者不自医,父母跑遍了大城市的医院依旧回天乏术,爷爷去世当年,随爷爷走了一辈子夜路的大黄狗吃下了有毒药的食物被毒死。老猫更加苍老了,整日都蜷缩在灶洞里,直到2015年,同样是一个寒冬,老猫在夜里悄悄离开家门,再也没回来。
时代就在鞭炮声和犬吠声中过去,打工热潮,三峡移民,土地改革,退耕还林,等我到了懂事的年龄,村子里已经只剩下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年轻的人在外漂泊,回到故乡生下孩子,又继续回到异乡。寂静的村子里,连狗叫声都逐渐稀疏,只剩下寂寞的老人,和安静的老猫,老猫的后代们,也都成了老猫。
为什么老人养的猫更乖更听话更安静呢?其实也不见得,只是在那样抬头苍天低头黄土、四面皆是灰色群山的村庄里,任何的喧闹都像是水滴落在井里,沉默依然,反响了了。
一只老猫的死,不会引起任何注意;一个老人的死,不过儿女哭几声;一个村庄的衰落,是时代里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