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妈妈之所以不管孩子,是为了加速孩子「脱幼」,迫使幼崽能更快的独立。
但这并不能说狗妈妈不爱自己的幼崽。
就好像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不是说贫困家庭中完全没有爱,而是这种关心程度不再属于围栏式的疼爱。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母性不输于人类。
鹿妈妈为帮助幼崽脱险,会主动引来猎手的注意力,甚至会用自己的身躯抵挡猎豹对幼子袭击。
只不过动物母爱持续的时间很短,幼崽能独立行动和逃避敌害,孩子身份也会蜕变成同类。
在母爱结束之后,会被其他情感替代。
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在物资充盈的环境中,会将理性、智慧、传承揉进母爱中,使得人类的母爱更细致、长久、文明... ...
从进化的角度讲,母爱是哺乳动物与生俱来的天赋。
因为大部分动物们的幼仔出生时,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如果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很容易过早夭折。
为了保证物种的延续,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一种由情感维系的母爱纽带,以便与其生殖方式相适应。
这种由母亲主动付出的策略,在繁衍过程中不断积累强化,最终演变成生命延续中的一个环节。
反过来说,缺少母爱或过分溺爱的繁育方式之所以没能延续,是因为这种方式在漫长而严酷的进化中淘汰了。
从生理学角度讲, 爱是大脑(包括人类)中边缘神经系统的本能之一 [1] 。
哺乳类动物的大脑不仅拥有和爬行动物类似的脑干,同时又在脑干外进化出新的组织。
内部组织负责动物原始的本能,外部负责情感和感受。
有了这套「系统」,哺乳动物之间才会形成诸如:母子情、兄弟情、同类情等关系。
动物们也更加合群,大大提高了群体内个体的生存机率和生存质量。
当然,也不是所有动物都能这么「母慈子孝」。
猫、仓鼠、加拉帕戈斯鲨鱼、蝎子、非洲黑鹰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杀婴食仔的现象。
有趣的是,以上所述的几种动物都存在母性本能,即便是小小的蝎子也会把众多的幼崽放在背上呵护。
在心理作用下,不同情感会产生各种情感维系纽带 [2] 。
有科学证实:动物情绪反应的基础结构与人类极其相似 [3] ,
它们会根据同类的角色,建立起远近亲疏各不同的情感关系,并进行区别对待。
而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主动训化狗。
因为狗只要在情感上认可人类,会主动帮助人类狩猎,甚至会帮助人类咬死原始的同类——野狼。
也就是说动物们情感(包括母爱)认同的对象是多元的。
当它们的神经系统没有对个别幼崽产生能够的爱,一旦面临感性和理性之间的选择,它们会倾向更加稳妥的理性。
送走狗宝宝,狗妈妈之所以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在狗妈妈的心里,铲屎馆比成年后的狗宝宝更重要。
参考
- ^ [1]劳若诗, 贝安德, 王珀. 动物伦理、同情与感情——一个整体性框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13(3):16.
- ^ [1]何毅, 孙剑江. 动物情感从何而来[J]. 生命世界, 2008(11):2.
- ^ 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研究提出动物与人类相似拥有不同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