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满族人说的,而不是汉人,事实上,汉人是吃狗肉的,而且把它当做六畜(也作五畜)之一,各朝也有记录狗与其食用的文字记载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 【三字经】犬肉味咸温,无毒,安脏,补绝伤,益阳道,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
——【饮膳正要】
狗,叩也。吠声有节,如叩物也。或云为物苟且,故谓之狗,韩非云「蝇营狗苟」是矣。卷尾有悬蹄者为犬,犬字象形,故孔子曰∶视犬字如画狗。齐人名地羊。俗又讳之以龙,称狗有乌龙、白龙之号 —— 李时珍【本草纲目】
远在3000年前的周代,狗肉不但是天子宴待宾客的必备之物(作为「御席八珍」之一),还是宫廷祀奉祖先的重要祭品。
然而,并不是每次祭祀都能弄到狗肉,于是,古人便采取了变通的办法,用草编一只狗来代替,这就是挂刍狗代羹献的来历。因为有了刍狗,这样,穷苦人家也能从容祭祖。如此流俗,在民间一直保留
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 魏源【老子本义】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于国也】而在16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狗肴的崇高地位一落千丈。北方游牧民族入立中原,他们因为狗是猎具和守护主人的一切,对狗非常敬重,也就忌食狗肉,狗肴渐渐从人们的餐桌上销声匿迹。时至公元12世纪初宋代崇宁年间,由于禁止杀狗,狗肴一度绝迹。
「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宜行禁止。 "——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
就这样,迷信自己属相为狗的宋微宗赵佶,怕他的本命狗年倒霉,当即下了一道护狗令:严禁宰杀!
再到后来明清时期,不吃狗肉满清势力逐渐强盛,而狗肉,就更不得食用了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占卜术士说,东北将出现脚踏七星的混龙。朝廷密令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缉拿归案。于是差兵遣将,四处询查。一天,李总兵洗脚时,沾沾自喜地说:「我全凭脚下三个痦子走红运,做大官。」给总兵当差的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说:「大人三颗是黑的,我脚下长的七颗是红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惊视小罕,心想:「这正是朝廷要缉拿的一条混龙。」他连夜造木笼囚车,准备送京请赏。出身贫寒的总兵小妾喜兰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静时牵出两匹骏马,并手持出城令箭,让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窜。王杲置靴于路,诱乱误追,待天明逼近时,王杲吊死在树上。李总兵见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见兵追来,急钻苇丛,明军搜寻不见,便放火烧苇。此时,跟随小罕多年的大黄狗跳进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滚,熄灭了大火,然而黄狗累死了。正当明兵前来搜查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为是乌鸦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满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传说在满族中有口皆碑,演绎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实际上,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长期在狩猎中形成的。不少关内重要城镇驻防的满洲八旗,如杭州旗营、成都满城的满族,虽然离开故土几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却一直谨遵未改。至于宗教方面的原因,据考,古代食狗之风衰落,以至后来的狗肉不上大席,和佛教的传入有关。
1 400年前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各地,佛家认为狗肉为污秽不洁之物,不可食用;在南梁,朝廷曾公开宣布禁食狗肉。道教的信徒也宣称:「以犬为地厌,不食之」。这些社会背景,也都大大降低了狗肉的食用地位。兄弟民族之中,不但信仰佛教的人不吃狗肉,有些民族世代相传都崇拜狗而禁绝食狗,如瑶族、畲族、拉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等兄弟民族,均忌狗肉。因此,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狗肉入肴的空间太小,别说想让狗肉上大席了,它在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只能偷偷摸摸地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