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听我一言!我刚看完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小说,每个情节都紧张刺激,角色一个个鲜活得像是你身边的朋友。它带来的阅读体验绝对不止是打发时间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深度的心灵之旅。不看这本书,真的会错过很多精彩!赶快加入我,一起沉浸在这个非凡的世界中吧!
第一章 ——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与成才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浅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经由父母的结合而诞生,是父母的精血所成,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续,是希望,是未来,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基石。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最爱的人,是他们的依靠。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注视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他们那明亮宛如星辰的眼睛无时无刻的不在追随着父母的身影,他们那一颗稚嫩而躁动的心无时无刻的不在感受着父母带给他们的一切。他们模仿父母、学习父母,无论是身形坐卧,还是举动言谈,都无不带有自己父母的痕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任由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做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课呢?该如何尽到第一任老师的职责呢?这是一个问题,是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该思考的大事,这事关孩子一生的成败。
孩子向父母学习不外乎是两种方式:通过遵循父母的教导而学习,或者是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而进行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比他们的谆谆教导要更为强大有力。比如父母让孩子不要吸烟,而他们自己每天却要抽上几根,那么孩子们就会认为抽烟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如果父母都喝酒,孩子自然而然也接受了喝酒这一个事实。
父母想要孩子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做出好的榜样,而不需要对他不停地进行口头教导。
这一经验同样适用于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
如果父母整天在家里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而从来不去改善工作环境,这样只能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事实:只需要抱怨就够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和所说的话都是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会获得一些积极的东西。如果父母只满足于毫无新意的行为方式,对人生职业规划到游戏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肯定会继承他的这一人生哲学。
犹太【律法书】中说:
有一个人在经常有妓女光顾的市场上为儿子开了一家香料店。
一段时间以后,他的父亲来了,正好碰到儿子和妓女鬼混在一起,他气得直哆嗦,禁不住喊道:「我要杀了你!」
有个朋友来了,对父亲说:「一切都是你的错,是你使你的儿子走到了这一步。你不做其它的生意而是教他卖香料,你不在其他的地方的市场而在红灯区开商店。你希望他怎么样?」
在家庭中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他们的翻版,不久便会继承他们对工作、对休闲时光的态度。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后世称他为「亚圣」。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艰苦度日。当初,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有块坟地,他经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几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儿去上坟,烧纸,摆供品,孟子看什么学什么,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坟坑、抬棺材、埋死人一类的游戏。孟母看这样不行,于是将家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住。
他们住到了一个靠近集市的地方,那里都是些竞相牟利的商人,讨价还价做买卖,邻居家是整天杀猪宰羊的屠户,街口上卖假货的小贩满嘴谎言……孟子又对商人的那一套赚钱的办法有了兴趣,便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了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想这样下去不行,就又搬了家。
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学堂。这次,看到的是读书人,听到的是读书声。孟子也开始学习礼仪,渐渐懂得礼貌并要求上进了。孟母觉得这是正经路子,就在这儿长住下去了。
以后,孟子进学堂读书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学习。
有一次,还没到放学的时间,孟子就溜了回来。正在织布前织布的孟母见到这种情形就停手问道:「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我在那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会儿!」孟子放下书册,转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把拉住了他。她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得很长的一匹布拦腰剪断了!孟子愣了,呆呆地看着母亲,觉得不可理解。
孟母叹了一口气,缓缓对儿子说:「我织的布,一下子从中间剪断,不就没用了吗?你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不就相当于我把这匹没有织完的布剪断吗?没上完课就回来,也是不能学成的,织布,读书都是一个道理!」望着散断下来的布丝,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孟子明白了。从此以后,孟子再也不逃学了,并且能够专心读书了。
父母在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能从父母那得到最直接的指示,他们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话,父母的教育能给他们的人生注入成功的因子。
家庭教育的意义——简析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的基础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里首先要明确的观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自己的希望。明确的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的展开家庭教育。
人类有三个朋友:小孩、财富、善行。这是犹太社会流传的一句极为睿智的格言。这里所说的人类指的是犹太民族。
犹太民族是个极度重视教育的民族,每个父母都是家庭教育的高手,他们终始如一的贯彻着这一观点,从古至今,从未改变。
犹太人是以「文化」立「族」的,对于他们来说,善行及其背后的价值与信仰,是民族最高意义的存在,没有这些,就不会有犹太民族。但是,这种精神存在必须与民族的肉体存在同在,才能使它成为每一历史时期的现实存在而不沦为历史遗迹。而财富不仅代表着维系犹太民族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条件,还是犹太民族的肉体存在借以证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证据。所以,最终说来,犹太民族的这三种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实现「三位一体」的。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犹太人为什么会对孩子具有这样一种带有神圣感、崇高感的情感。犹太人之所以赋予孩子这样一轮光环,使孩子几近于神圣,那是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集体失意的孩子们来自我们希望的国度。
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犹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的王国」。当孩子还没有出世的时候,就已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顾。犹太人有一条规矩,怀孕的妇女会受到特殊的照顾,必须让她吃得好。在穷苦的家庭,即使大家都饿着肚子,也不能饿着孕妇。孩子出生后,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里人就会找孩子交谈,讨论问题,有时甚至还同他们一起嬉闹,这是犹太人采取的一种很特殊的教育方式。这种风格的教育风行于犹太人的各个阶层,他们在培育孩子思考和论说能力的同时,培育出了一颗犹太心灵。这种培育犹太心灵过程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培养孩子从小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在塔木德时代,犹太人家庭在安息日前夕,孩子的母亲一定会把蜡烛点上,父亲则把手放在孩子们的头上念诵祝福词。犹太人家里都设有捐款的小箱子,在把蜡烛点燃以前,父母会引导孩子往小箱内投硬币,作为捐献。到安息日的下午,富人家的父母不会把钱直接交给穷人,而是让孩子把小箱子里的钱拿出来送给穷人。
犹太人认为,这些做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慈善之心,让孩子知道去爱人。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却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成果,每个作父母的人在教廷教育的时间长廊里扮演的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教师。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家长比教师更多了一点职责就是关爱。总之我们在教廷教育里的一句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在分析了犹太人教育子女的历史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育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种族里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究其优秀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犹太民族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宗教和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犹太人看来,人一生有三大义务,而位于首位的是教育子女。【圣经·申命记】中说:「听着,唉,以色列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王,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你要铭记在心。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都要谈论他们。」犹太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虔诚、平和、优雅的性格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成人对子女的教诲与指导。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以色列建国以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试图把教育作为复国的手段之一。建国以后,以色列历任国家领导人对教育都很重视,前总统纳冯教授就在卸职以后又当上了教育部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著名科学家卡齐尔1978年卸去总统职务之后,毅然来到了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和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经常给学生们授课,三尺讲坛成了他的工作平台。尽管以色列各届政府所面临的客观大环境不尽相同,施政纲领也有一定的差别,但在教育问题上的政策却始终不变。他们都「遵循前辈的传统,把教育视为以色列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以及开创未来的关键。教育制度的目标,是把儿童造就成这个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处的民主和多元社会中富有责任感的成员」。
正因为犹太人重视教育,才使得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经济上,以色列是世界上的工、农业强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以色列的棉花产量居世界之冠,并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大量出口。教育方面,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进入社会,16岁以下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文盲几乎扫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学毕业生占全国总人数的10.5%。
现在,犹太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为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的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国家和家庭的能否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又必须从孩子身上着手。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育是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没有教育就没有希望,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里接受的第一次正式教育,做父母的人必须明确思想,坚定观念,搞好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很重要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歌剧【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都很喜欢音乐,但他们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并非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乐的过程里,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乐记忆,并走上了音乐道路。
柴可夫斯基于1840年出生在俄国沃金斯克,那是一个金属工业城。他的父亲在矿区工作,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家里没有一个人拥有艺术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很喜欢音乐。父母对柴可夫斯基的出生非常欣喜,夫妻俩对这个儿子呵护备至。每天,父亲去上班以后,母亲就在家照看尚在襁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亲是一个温和、体贴、美丽又深具教养的女性。有时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会大声哭闹,这时,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的小屁股。很多时候,还是婴儿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亲哼着的这些有着和谐节奏的「乐曲」中安然入睡,进入甜美的梦乡。
黄昏的时候,小柴可夫斯基醒了过来。在摇篮里他一边玩着他的小玩具,一边听着外面「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那是他的父亲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当他听到「的笃、的笃」的马蹄声时,他就会随着那马蹄声挥动着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欢迎父亲回家。他的父亲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摇篮里的儿子抱起来逗他玩耍。父亲把小柴可夫斯基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摸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交换起左、右腿,抱着儿子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对小小的婴儿来说,这真是一种美妙的节奏。这些小小的音乐游戏与母亲的催眠歌一起,使柴可夫斯基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柴可夫斯基从小就个性内向,缺乏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之一。柴可夫斯基从小和家人的关系很好,尤其和母亲、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密切。母亲是柴可夫斯基最依赖的人。在他受到挫折的时候,母亲总是给他适时的安慰,平复他的心灵。但是,柴可夫斯基怪异的脾气随着年纪日渐增长。但,从小由父母那里受到的音乐熏陶,使得他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他少年时期,常到父亲工作的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吸取了不少音乐养分,这为他以后创作节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鹅湖】打下了基础。还有一次,他的父母发现他能够把家乡圣彼得堡音乐会上听来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为此,他的父母相当惊讶,于是他们决定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乐课程。由于他有过人的听力,自然使他在音乐造诣上有所成就。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弃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读音乐,在音乐世界中寻找乐趣与满足。
知识就是财富
现代社会里,尤其是中国当代社会,人们的思维里还存有古代那种「唯钱、唯权才是人生财富」的观念。有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时更直接的给孩子灌输「钱、权」思维,这不仅损害了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凡是做家长的都要更正自己的观念,要正确的认识「钱权」的问题,树立知识才是真正财富的观念。
犹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能够引领风骚,最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而其根基是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崇尚求知。
在犹太人看来,学习知识最甜蜜。
在犹太传统中,孩子们第一次去学校上课,要穿上新衣,由教士或有学问的人带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都是用蜂蜜写成的,孩子们一边诵读字母,一边将石板上的蜂蜜舔掉。随后,拉比们会分给他们一些甜果。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学习知识有甜头。从这种正式的风俗仪式上可以窥见犹太人对学习的态度。
学习知识具有崇高的价值。在【塔木德】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学习使人严谨,严谨使人热情,热情使人洁净,洁净使人克制,克制使人纯洁,纯洁使人神圣,神圣使人谦卑,谦卑使人恐惧罪恶,恐惧罪恶使人圣洁,圣洁使人拥有神圣的灵魂,神圣的灵魂使人永生。
在以色列,有一个富翁的儿子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他的父亲最后对他彻底绝望了,只教他【创世纪】一书。后来,他们居住的城市遭到了敌军的攻击。敌人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国王来到了这个城市,并视察了男孩被囚的监狱。国王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自己有一本书不会读。
「这好像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本书有没有人会读?」
「有一个人会读,他现在正关在这个监狱里,我这就带他来见您。」典狱官说道。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现在国王那里有一本书,如果你不会读的话,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你要是死在这儿的监狱里,总比被国王砍掉脑袋的好。」
男孩说道:「我父亲只教我读过一本书。」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将他打扮了一番,然后把他带到了国王那里。国王把书拿给他,男孩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国王听他读完后,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只是要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于是,国王赏给了男孩一些钱,并派人送他回家。
圣人们听到这个故事后,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惟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费尽心血教他的孩子【圣经】、【圣徒传记】和【密西拿】,那他该接受多大的奖赏呀!」
为此,犹太人认为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贫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贫穷,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对于犹太人,拉比可能会问:「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不去学习并且不拥有知识,那他还能拥有什么呢?」
犹太人认为,知识就是财富,由此便产生了对知识这种财富近似贪婪的欲望。
众所周知,犹太人四处漂泊,没有家园,散居在世界各地,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所到之处,只有依靠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用知识去创造财富,从而由财富来为自己争得一条生路,一方生存发展的空间。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被偷走,但知识却会永远留在自己身边,有了知识,财富也会随之而来。这正是犹太人流浪数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在犹太人的眼里,有知识的人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是上帝派来引导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他的身份是最尊贵的,他的地位比国王还要尊贵。
他们认为,父亲值得尊敬,但拉比比父亲更值得尊敬,因为在整个群体中,拉比是最有智慧的人,所有的人都应该尊敬这位学识和智慧都很高的人。假如一个犹太人在为自己的女儿选择夫婿的时候,他不会选择一个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的青年,而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
犹太人就是这样的民族,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知识是最伟大的,在它的面前,世俗的一切统治者都要让位。在以色列,这个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以色列建国之后,由于著名的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世界和以色列人民的爱戴。以色列人民向他发出了邀请,请求他来做以色列国家的总统。爱因斯坦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因为他已经决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根本无心插足政治。
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总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身份是那样的尊贵,科学家怎么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呢?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在他们的眼中,谁拥有知识,谁就是最聪明的人,这些人掌握着宇宙的真理,把国家交给他们管理,一定会使这个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知识的崇拜和热爱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在犹太人的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其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条大船上,有很多大富翁,但船上还有一个犹太拉比。富翁们聚在一起彼此炫耀着财富的多少,拉比听后说:「我认为最富有的人应该是我,你们信不信。」这些富翁听后,大笑了起来,认为他是在说梦话。
船在航行的过程中,遭到了海盗的抢劫,富翁们的财产都被抢走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漂泊,大船好不容易才抵达一个港口。拉比以他高深的学问赢得了港口人民的欢迎,他开始在学校开班授徒。
不久,这位拉比在路上碰到了和他一起坐船而来的富翁们,他们每个人的处境都很悲惨。这时他们看到拉比受人尊敬的样子,明白了当初他所说的「财富」,感慨地说:「你以前说得对,你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你拥有知识。」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来勉励后人——知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知识胜过钱财,它会让人受用一生。
犹太人对知识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无知的人不可以做商人。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人,不但不配做商人,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而犹太人做生意,也容易与学识渊博的人达成交易。
一个做钻石买卖的犹太商人曾这样问他的合作伙伴:「你能告诉我大西洋底部有多少种鱼吗?」合作伙伴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大西洋底部的鱼类和做钻石生意根本就没有必然联系,他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
这就是犹太人的特殊想法:一个钻石商人需要的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如果对方连大西洋有哪些鱼类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可见他也同样熟悉钻石这个行业,和这样的商人合作肯定能赢利。
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
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也会拥有智慧,有了智慧他就能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拥有智慧的人做起生意来,必将如鱼得水,大量的财富也会随之而来。
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做父母的必须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知识才是财富的观念,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教育要从学童抓起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教育是最神圣、最有意义的事情。犹太民族有个观点是:「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學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將是一個貧窮的家庭。」
决定一个孩子终身的是他的童年,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现实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人在这一生当中会碰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人的一生漫长,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际遇与偶然性。所有父母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孩子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是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人类奋斗的动力。孩子代表了希望和未来,因此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就成了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所必须面临的一项课题。
有一个命题,在许多民族中有着争议:一个人是天才还是庸才,究竟是取决于天赋还是教育?在犹太社会里,这个命题是没有争议的,他们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爱因斯坦是犹太伟大的科学家,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并没有非常突出的表现,而且天赋也不算高——四岁开始说话,在小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曾要求他退学;而在他的家庭中,他母亲对他的音乐熏陶和他叔父对他进行的数学启蒙,使他的形象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有这样一种概念,认为孩子天赋很高,就能够取得成功;孩子天赋不高,就不会有所作为,这样就不能去追究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失职。
许多教育事例都能够很好地说明一点,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但是,人们却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不具备学习与接受教育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幼儿就如同一只小动物,主要的任务是吃饭,而不是学习。事实上,孩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学习时期就是从出生到三岁前。因为这一个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法最快最直接。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但因为环境,特别是小时候所处的不同环境,有的人可能变成有用之才,而有的人则会平庸一辈子。就算是普通的孩子,只要给他很好的教育,同样也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如果所有的孩子受到的教育都一样,那么他们的命运决定于禀赋的多少。
多数教育家认为,婴儿在零至三岁之前的学习方式与长大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即模式学习;后者是意识学习,即主动学习。了解这一点对开发孩子的潜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何塑造天才,如何发掘天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中,在我们的家庭中,尽早把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
生活中的天才是神秘的,事业上的天才更为神秘,这只是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天才是怎样出现的。其实天才并不神秘,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能,只是后天的培养不当,潜能没有开发出来而已。
科学家研究得出,人天生就有一种特殊的力,它在人体内秘密地潜藏着,表面上是不容易看出的,这就是潜能。
很多人说每个人都有潜能,但人的潜能并不是恒定的、永存的,而是有一个潜能递减规律。
很多教育家都有这样的看法,一个人的事业、社会地位、婚姻和财富,并不取决于某种单一的因素,高智商的人不一定会有所作为,同样,智商不高的人不一定不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智商高的人肯定比较自由、快乐,智商低的人肯定不幸福、不快乐,而早教是决定智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一个精于教育的母亲曾说:「我的孩子出生还不到六周,我就把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拿给他看,比如我给他喂奶的奶瓶的颜色就各不相同,这与很多国家永远只用一种颜色的奶瓶是不一样的。我发现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因为用不同颜色的奶瓶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爱上某种颜色,当用他所喜欢的颜色的奶瓶喂他奶时,他的食欲总是非常好。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总是试图把这只奶瓶抱紧。当然,用他不喜欢的颜色的奶瓶给他喂奶时,他就会表现得非常不开心,头会不停地摆动,回避奶瓶嘴或吐出来,有时还会表示他的抗议——皱着眉头。除了奶瓶之外,我还给孩子买了红色的小鼓,用短绳把小鼓拴到他的手腕上,随着手的上下的摆动小鼓就会随之发出声音。孩子会感到非常开心。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记住这些颜色,我每周给他换一个不同颜色的小鼓。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很快就会把这些颜色记住。在形状上就会对圆的、方的有一个不同的概念。」
另一个教育专家也说:「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可以让孩子拿一些贴有砂纸的纸片和其他光滑的物品,把粗糙、光滑等形容词教给孩子。当然,婴儿拿着这些东西总喜欢往嘴里送,这时,家长要特别留意,不要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让他们记住有些东西是不能往嘴里放的。」
教育孩子要从孩子幼时就开始,父母不能把孩子的童年当成无事期,让我们牢记这段话:「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
教育方式的选择很重要
教育孩子也应该赏罚分明,孩子作的好,就应该适当奖励一下,做得差,就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为困难而灰心丧气,要勇于进取。
斯特娜夫人在对女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借助美丽、公正的「仙女」娃娃来奖励或惩罚女儿。如果女儿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在她枕头旁边就会有「仙女」放上的好吃的点心。如果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如果女儿晚上睡觉时把衣服折叠好,「仙女」就常常将这些衣服换成新的;如果女儿把玩偶随便乱扔,「仙女」就会把玩偶藏起来,使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
有一次,女儿把一个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后来,当她回来找到娃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狗咬破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受损的娃娃拿到妈妈面前。妈妈说着抱起小娃娃,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伤痕」,同情地说道:「唉,它真是太可怜了!」但是,决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女儿说:「你把这么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是不对的,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我会多么悲痛啊!」
有一天,女儿要到一个同学家去,母亲答应了,并规定她必须在十二点半以前回来,因为那天母女俩要去看好的电影或戏剧。可是,女儿迟到了十分钟才到家。
当女儿进来时,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她看了一下表。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低着头向妈妈道歉:「我错了。」
吃完饭,她就赶紧换衣服。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说:「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女儿哭了,闹着让妈妈带她去,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只是说了一句「这真遗憾」。
为了对孩子灌输进取勇敢的精神,斯特娜夫人还注意给女儿讲述伟大人物的忍耐故事。有一次,新来的女佣把她花费了一周时间做的法语练习给扔掉了。当时女儿感到很灰心,她对妈妈说:「我再也不想做第二遍了。」由于这件事和卡莱尔的故事相似,妈妈马上就给她讲述了这个故事:卡莱尔花费几年功夫将法国革命史的原稿完成了,谁知却被不知情的女佣当引火纸烧掉了。但是,他没有责备女佣人,而是重新鼓足勇气再写,终于又把这部巨著写成了。
接着妈妈又给女儿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奥德邦先生花费20年心血制成的鸟类图被老鼠咬碎了。他并没有消沉,又重新绘制。
听了这两个故事,女儿再也不感到灰心了,她又重新开始补做法语练习。
有些孩子天生的牛脾气,有时父母必须采取别样的方法才能说服孩子。
3岁的卢克不爱吃青豆,晚餐时,爸爸下定决心要让他把那些湿漉漉的小东西吃下去。
这是拥有强大权力的父母与意志顽强的孩子之间的典型冲突,双方谁也不肯让步。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训斥、威胁、哄骗和不厌其烦地劝说,父亲仍然没能达到目的。眼泪汪汪的卢克紧闭双唇坐在那里,一小勺青豆还在看着他。
那位爸爸靠着更严厉的威胁,终于设法把一勺豆子塞进了孩子嘴里。但是,卢克根本就不肯把它们咽下去。直到临睡时,妈妈除了把孩子放到床上,让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里之外别无选择。
爸爸妈妈都很困惑,卢克为什么会那么倔强?
第二天早晨,妈妈在卢克的床底下发现了一小堆糊状的豆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故事。琪琪5岁,她的弟弟2岁,他们对菜花深恶痛绝。父母知道,与其每次费尽口舌,不如想个一劳永逸的办法。于是他们在餐桌上经常讲故事,「呀,今天琪琪采了几个蘑菇?几个大的?几个小的?弟弟愿意当小灰兔还是小黑兔?你们比比谁采的蘑菇多?小兔子应该吃蘑菇才会变成大兔子。」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