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洛记忆重组——
阿欣来中心时正在读初中二年级,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平时在家里稍有不顺心就大吵大闹,而且总说自己交不到朋友,为此还会伤心流泪。来中心前的一个月,阿欣哭泣的次数开始增多,甚至有时会拒绝去上学。她的父母非常担心,认为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障碍,便带着她来到了中心。
阿欣的母亲是老师,学历很高,平时生活非常有规律,不仅在工作中成绩卓著受人尊敬,在家也是非常能干。她把家里收拾整理得干净整洁,经常变换花样给父女俩做营养餐。阿欣的父亲是会计,平时比较沉默,话不多,在家里存在感不强。夫妻俩觉得孩子小学时还比较听话,进入初中后,情绪波动非常大,一有不高兴就会提高嗓门嚷嚷。一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有下滑,或者回来诉说交不到朋友,或者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不满时,经常还会伤心流泪。
阿欣家就她一个孩子,她父母要孩子比较晚。现在他们两人都近50岁,因为平时工作都忙,本来下班后可供交流休息的时间就不多,最近一年孩子情绪变化大,两人几乎搭进去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但对女儿似乎也没有任何帮助,状态越来越差,他们感觉身心俱疲。
初见阿欣,她是一个清爽白皙的女孩,只是神情有些忧郁,感受不到轻少年的灵动和朝气。但随着后面记忆重组心理干预的进行,我逐渐发觉阿欣是一个宝藏女孩。她心灵手巧,手工、画画做得都非常好;知识面很广阔且渊博,虽然年龄很小,看事物却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记忆重组心理干预过程中,遇到她喜欢的话题,她可以从天到地、从古至今说个滔滔不绝。但当谈到父母和朋友时,阿欣就只有寥寥几句。她觉得自己就是一颗核桃,父母就是夹核桃的钳子。从她出生,父母就把她放到了那个钳子里,箍紧她。总有一天,随着父母的用力越来越大,她最后就像核桃被捏碎一样——爆了。此外,她上初中以后,觉得交朋友很难,认为大家都戴着「面具」,不肯拿出真诚,所以她没有机会交到真正贴心的朋友,觉得很孤单。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每个阶段的演变都有其特定的成长任务。青春期的青少年不仅要面临生理成熟带来的本能冲动的高涨,同时也要面临新的社会要求与自身人格尚不成熟间的冲突。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的认同感,如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印象,以及在社会团体中所占的位置,这些人生命题,对一个刚刚告别「儿童」角色,还未拥有成熟经验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青少年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不断出现的失控、挫败、迷茫,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波动,都是必经历程。
阿欣正处在这个阶段性心理演变的历程中。在阿欣后面的心理干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阿欣的母亲非常自律且用同样标准要求家人。她对自己、对家人要求严格,尤其是对阿欣身体清洁、按时完成任务等方面,都有比较多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合理化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必须条件。当阿欣没有立即执行母亲要求时,出现错误时,母亲会感觉到焦虑,陷入灾难化思维中,并用不断的催促,甚至是评价、指责的方式让阿欣尽快行动,从而降低自己焦虑。
而这种催促、唠叨进一步激发了处于青春期的阿欣的情绪反应。阿欣表现为常采用非常激烈、高昂的语音语调进行回应。父亲性格沉默寡言,遇到这样的情况,常常无从下手去调节,既无法劝退、控制焦虑的妻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情绪激动的女儿。
久而久之,阿欣自述形成了一种「有压迫就要反抗」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和对母亲挑剔指责的认同叠加在一起,形成了病理性记忆,逐渐渗透到阿欣的人际关系中。当同学的表现没有达到阿欣预期时,阿欣会挑剔、指责对方。当同学对阿欣提出批评,或者催促做某件事时,阿欣会用激烈的言语贬低对方。所以阿欣虽然学习成绩良好,但在学校的同伴友谊持续时间很短,很快就会在争执中结束。
我在潜意识下找到了很多病理性记忆事件,如阿欣小时候,妈妈每天都会检查她的作业,从头到尾品头论足,有时还会对她今天的某些行为进行指责,甚至还会拿自己教过的优秀学生和阿欣进行对比。有一次阿欣妈妈在学校处理一些工作的回家已经比较晚了,阿欣和爸爸吃过晚饭,写完作业后已经开始休息了。半睡半醒间,妈妈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拿着她今天的数学考卷,指责她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还会做错,让她回答究竟是马虎还是不会?阿欣迷迷糊糊的和妈妈说是马虎才做错的。妈妈把她从床上拉起来,让她把这个题再重新做一遍。阿欣当时还没回过神来,坐在书桌前对着题发呆了几分钟,惹得妈妈更加生气。妈妈不断重复,马虎就是不会,别把马虎当借口,高考马虎差一分和不会差一分是一样的,一样考不上好的大学......类似的情形发生多了,阿欣看到妈妈的时候,总是感觉很害怕,心里很焦虑,然后就出现了大声的对抗或者是莫名的哭泣。
我帮助阿欣对这些病理性记忆进行高效化重组,阿欣的焦虑降低了很多。在阿欣的家庭指导中,逐渐呈现出上面这些亲子互动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动力。阿欣的父母也认识到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样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常范围内的情绪变化,有更包容的态度,而不是简单评定为「脾气不好」,或者直接定义为出现心理障碍。
阿欣的母亲也要改变过去「儿童期」的控制式教养方式,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给阿欣创造发展的心理空间。父亲要参与到家庭关系中,化解母亲和女儿的纠缠、矛盾的关系。后来,阿欣向我反馈,她说父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妈妈,她不再像原来那样简单粗暴地指责了,她可以像朋友一样和自己探讨问题,允许自己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了尊重。最重要的一点,她不在那么执着于自己的学习成绩了。
经过20多小时的记忆重组心理干预后,阿欣的情绪波动基本可以控制了,并开始在学校中尝试用包容的方式结交新的朋友。阿欣的妈妈看到女儿顺利上学很开心也很感慨,她说自己本来以为「严师出高徒」,帮助孩子养成的严谨和自律的习惯,会增加孩子成功的筹码。没想到,却事与愿违!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阿欣妈妈的初心没有太大问题,但教育讲究张弛有度、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她独特的个体特征,通用性理论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时间阶段、方法、技巧和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