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项有关80后的研究发现,当今的老人每天都参与孙辈养育的比例超过70%。
可见,在中国城市中,两代合作育儿是非常普遍的,这背后既有老人需要享受天伦之乐和养老援助的要求,也有年轻人工作繁忙、时间安排紧张的现实需要。
虽然大部分年轻夫妇都需要老人协助育儿,但老人的育儿方式又是年轻人不认可的。 年轻夫妇希望老人能用自己学习和理解的「科学育儿」来带孩子,但老人有自己的习惯和认识,二者往往并不一致,矛盾就此产生。
有些父母还经常在孩子面前不经意地流露出「老人不行」「老人不对」的想法,导致老人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权威。
失去权威的老人为了赢得孩子的喜欢,通常会更溺爱孩子,或者为了重树自己的权威,更严厉地对待孩子 ,从以上两种情况,会扩大矛盾。
年轻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可能跟老人妥协,而老一辈大半辈子的习惯,不可能说改就改,总之,人,不可能做出自己认知以外的改变。
面对进退两难的选择,该怎么办呢?
首选办法还是好好说话,好好沟通。
大部分老人挺固执的,大部分年轻父母也挺固执的,出现问题,都喜欢硬刚,但这种做法往往问题没有解决,还弄得两败俱伤。
严重的出现老人委屈,不想再带孩子,年轻父母也放不下工作,权宜之计,还是要学会好好说话,好好沟通。
在面对老人带孩子出现一些不妥当的做法时,不要忙着评判,也不要忙着找人承担责任,而是客观对待。
如,老人给孩子穿好几件衣服,可以跟老人说:今天外面出太阳,现在气温是多少度,孩子新陈代谢快,穿X件就可以了。
不要说:怎么又给孩子穿那么多,上次穿多捂出痱子了,难道你不会看看今天什么天气吗?如果捂了发烧你负责吗?
我们可以尝试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老人新陈代谢代谢缓慢,有些由于有某些基础病,特别怕冷,老人就会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给孩子穿衣服,她并没有什么大问题。 同理心对于老人来说同样适用。
再比如,老人喜欢给孩子吃盐,认为不吃盐没有力气,那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大多都是体力活,会流很多汗,是需要及时补充的。可以跟老人说,孩子还小,没有那么大的运动量,母乳或者奶粉里含有钠离子,能满足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需求。
总之, 跟老人沟通的时候,尽量客观,情绪稳定,不要主观意识的评论,同时,让老人感觉到被尊重 。试想一下,如果在工作中,不管你做什么,别人都要挑刺,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其次,谁的父母谁负责去沟通。
有些家庭是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有些家庭是外公外婆帮忙带孩子。爷爷奶奶带,就让老公去沟通,外公外婆带,就自己去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对自己的子女是有需求的,不管是生活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既然自己的某些需求需要子女来满足,那他们在心里就会有自己的衡量,就会听自己孩子的话。
即使自己子女对自己没有好好说话,或者说了一些重话,他们也不会有太深的矛盾,也不会记仇。
所以,各自父母各自去沟通,是省心,高效的,是比较利于家庭和谐的。
再次,向外求助。
大部分老人在子女面前都有作为家长的权威,不管子女多大,他们很难听子女的意见。
相反,他们却能听进周围邻居,各种亲戚朋友的话。
这时,年轻父母可以找一个自己认可的邻居老人带孩子的方式,多创造一些环境让他们接触接触,潜移默化影响自家的老人。
我一个朋友是在孕期确定了婆婆帮忙带孩子,然后就把她送到培训学校学习了半个月。这个婆婆学习后,照顾月子,照顾孩子都游刃有余。前提是老人愿意学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愿意做出改变。
最后,分工明确,权责利统一。
每个家庭成员负责不同的任务,对自己的任务承担责任也拥有权利。比如,老人负责孩子的喂养,就不干涉她喂饭,这是她的责任,她拥有决定如何做的权利。
如,年轻父母负责陪伴孩子玩耍,学习,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但同时也享有决定如何陪伴的权利。
当有冲突的时候,比如特别看不惯老人教育孩子的某些方式,年轻父母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改变分工,自己来承担这个任务;第二种选择,不干涉,感谢父母的付出,同时寻找激励老人的方法,去肯定他们,让他们很愿意往你希望的方向走。如果想批评或者指导老人怎么做,想要改变老人,那注定会失望。
年轻父母还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影响力超过老人,让孩子更愿意听自己的。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愿意向你求助,更愿意接受你的暗示。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影响力是年轻父母掌握育儿话语权的唯一方式,这一目标不是通过指责老人来达成的。
老人也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愿意来帮忙带孩子,作为子女应该心存感激,不要一边享受着老人带来的便利,一边又抱怨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人无完人。
如果以上方法用了都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加深了家庭矛盾,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也越来越多,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了,如请保姆,自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