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们先来看【儿童心理学】怎么说的(H.鲁道夫·谢弗 p.91):
儿童形成的第一个依恋关系 (通常是与母亲)显得非常重要,它显示了 保护、爱和安全 , 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并且 可能会产生持久的联系 ,在整个童年期一直都起重要作用,甚至是青春期以后孩子的安慰源泉。许多人认为,这个关系是其他所有亲密关系的原型,包括在成年期形成的关系。我们再来看看艾里克森关于「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是怎么谈到安全感的形成的(【心理学与生活】):
艾里克森认为人一生有8个发展阶段,而 0-1.5岁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儿童需要通过与看护者之间的交往建立对环境的 基本信任感 。信任是对父母的强烈依恋关系的自然伴随物,因为父母为儿童提供了食物、温暖和由身体接触带来的安慰。但是,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经历不一致的回应,缺乏身体的接近和温暖的情感,以及看护者经常不出现,儿童就可能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是的,婴儿能感受到安全感 。
我们都有 「婴儿期遗忘」 ,即长大后,我们不再记得小时候的事,但这不代表我们真的忘了。用一句通俗的话叫做 「身体仍然记得」 ,对,你的所有经历储存在你的大脑中,他们只是没有被激活(这是有心理学研究基础和依据的,我的表述可能不科学,等我找到更精确的表达后再来改)。
不仅你的身体会记得,你的心灵和情感也会记得。
你的笑容会记得,你的依恋会记得,你的自在与活泼会记得,你的伤心与落寞会记得……
当然, 这绝不是要母亲必须做到时时刻刻的完美 (注意是「基本信任感」), 也没有说特定的经历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修复或改变的 。关于后者,【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发现即使那些在非常不被重视环境中受到严重伤害的孩子, 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出现,其发展也能得到恢复。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无论这些特定经历多么早地出现,程度多么严重,成长并非由特定经历永久地决定,后续经历必须考虑在内,包括那些特定的成长轨迹中个体必须经历的关键点。童年真的很重要。
让我们尽我们所能,展示保护、爱和安全,待孩子大一些后,阶段性区别会渐渐不明显——那些在幼儿园操场上奔跑的孩子,婴儿期是否得到更好的照料,乍一看相差真的不是那么大(但有经验的幼师会告诉你许多隐藏的差别)。之后,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情况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是成人以后,忽然在某一个时刻,一位个体可能会留下许多年前未流下的眼泪 。许多人甚至不敢面对曾经的成长现实,毕竟情感如此复杂,我们要自我说服、逻辑自洽。如今关于原生家庭讨论如此热烈,从子女的角度,我不赞成只一味的批判和声讨(不是指否认或美化存在的客观事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从经历和过往中汲取有用的营养,即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和思考生活。
但对于做父母的人来说,我们刚刚怀抱一个稚嫩美好的生命,现在就有机会思考: 我们希望在孩子的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希望有一天孩子老去时怎么想起我们 。我们做父母的,给予孩子最大的恩情,是用我们有限的一生, 给孩子以爱的根,还一双能飞翔的翅膀。
做到这些很简单,也很难。
不过是温柔的拥抱,不过是亲切的话语,不过是带着约束的爱,不过是不断提高修炼我们自己。
但也是极难的。
倒是一岁半前安全感的建立相对简单——如果你用心去做,这个过程也可以是很享受的:孩子回报的爱比我们给予的更多,当他们的小手软软地攥紧你,当他们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喜悦地照亮你…… 世界最能唤醒和治愈心灵的,难道不就是婴孩的朴拙天真庄严吗?
这样美好的亲子机会,我们不要轻易错过: 去照料他们,回应他们,拥抱他们,给他们唱歌,陪他们游戏……对他们微笑着一遍遍说「我爱你」。
不轻易与他们长时间分离。
大自然赋予了母亲们以爱的敏感性,当妈妈静静地与自己的宝宝在一起,往往能感觉到深深的温柔安详与平静,妈妈比其他人更知道宝宝需要什么…… 一方面是母爱的本能,一方面是社会更加重视和呼吁婴儿期的科学养育和陪伴,而违和的是:现代社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们真的左右为难!这需要我们根据自家的生活现实,动用智慧,尽力 寻找到一种平衡 。
不苛责自己,却又尽力而为 ——在那些疲惫的时刻,我们用理智提醒自己:如今我们需要做的投入从长远看并不算多,对孩子的影响却深远不已。
P.s. 妈妈们产后激素波动变化大,无论何时,记得先要照顾好自己,带孩子可是个辛苦活儿。也请宝爸给予宝妈最全力的支持:三岁前宝爸们最重要的任务是照顾好妻子、搭把手、做好后勤和短时替换,以支持宝妈有较好的状态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若是宝爸或隔代带娃的,其他人也要反过来多体谅包容;阿姨带娃的,尽量少频繁更换。
======
有兴趣的朋友,直接去看【儿童心理学】和【心理学与生活】,这两本书绝对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