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有这种表现,暗示他的内心碰上了过不去的坎儿

2023-12-21亲子

作者 |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这几年,「丧」「躺平」「摆烂」等词语流行于网络中,很多年轻人都会这般形容自己。

大致的意思是指在问题面前,最后都选择了消极面对、逃避和放弃。

这种表现如果长期存在并且程度加深,很可能是遇到了一种心理学现象——习得性无助。

比如有的大学生考研、考公,失败之后,往往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继而丧失了行动的动力和信心。

我们也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这种表现,有的孩子常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

作为父母,看到孩子这种反应总是又气又急,我们气的不是孩子真的无能为力,而是他们没有去尝试,就把挑战预设得很难,排除了任何可能性。

它源自这样一种想法:

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那就算了吧。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这种想法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01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泛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最常见的描述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做什么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结果,于是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主动性降低,容易陷入无助、沮丧和绝望中。

这种无助感,会让孩子放弃行动、自设樊篱。

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

在过去某些地方的马戏团里,为了驯服大象,大象会被人拴在木桩上。

然而,大象从没想过挣脱,尽管对它们来说并不难。

原来,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它们就被拴在木桩上,那时还没有力气把木桩拔起来,经过一遍遍地尝试也总是无法成功。

久而久之,小象也放弃了挣扎,它们长成了大象之后,也安于现状,虽然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孩子也有他们挣脱不了的「木桩」。

当他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自信心会受到重创,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比如,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明显提高,就放弃了学习。

有些孩子,人缘不是很好,当他们尝试主动与人交往却没有得到积极反馈,就封闭自己的内心,拒绝社交。

他们中绝大多数不是没有能力面对那些困难,而是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缺乏信心和积极性。

曾经听一位年轻的朋友说起她高中学习的经历:

刚上高一那会,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适应高中学习的难度,在几次的数学考试中,她发挥得很不好,尤其最后几道应用题,总是丢分。

渐渐地,一听要数学测试,她就感觉到负担。

每次考试,前面的题目往往做得都很顺畅,到了后面几道应用题,内心很抗拒去思考,甚至没有认真地读题就默认了这些题目很难,试卷交上去,空白的答案越来越多。

她回忆道:「当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我好像怎么都学不好数学。」

比起数学的学习的难度,内心对失败的恐惧更难克服,她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就真的变得「不行」了。

02

孩子是如何习得这种无助感的?

1.不必要的保护、限制

孩子生命的早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他们天生就是喜欢尝试与探索的。

东摸摸西看看、不管拿到什么都放嘴巴里尝尝、用脚踩踩落叶水坑、爬爬冰凉的地面、站在沙发上蹦蹦跳跳、从台阶上往下跳······

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给家长带来麻烦、给孩子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体验,比如吃到沙子、摸到很烫的水杯等。

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或是不想收拾「残局」,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许、不准、不能」常挂嘴边,要么就是大惊小怪地提醒孩子「危险」「小心」。

久而久之,孩子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摸,不敢「越雷池半步」,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狭小的「安全」范围内,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

越是不做,就越是不会,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掌握不了。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都很胆小、不自信,做事畏畏缩缩,只敢「打安全牌」,缺乏挑战和冒险精神。

2.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孩子年龄小,自我认知不足,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父母的评价。

可是很多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语言,动辄对孩子批评讽刺、打击、泼冷水,有意无意间说出的一些话,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行。

-「妈妈,我以后要当一位科学家!」

-「就你这成绩,还科学家,找得到工作就不错了。」

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你数学天分不好」「你不会跳舞」「真是胆小」「你不行的」;

孩子犯错了:

「你有什么用?」「笨死了」「猪脑子」······

这些破坏性的语言和负面评价,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就算努力也不能取得好结果,整个人都很消极。

3.不正确的归因

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孩子越挫越勇,有些孩子,一遭遇挫折就觉得是自己整个人的问题,并把某一方面的问题延伸到方方面面,而且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结果。

学习差就认为是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智商不够;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就认为是自己有问题,容易被人讨厌;

一时遭遇困难,就认为未来也将永远处于这样的困境。

孩子在意识中就是这样跟自己对话的。

他们把自己置于一种非常绝望、无法改变的境况之中,于是放弃抵抗,「破罐子破摔」。

这种心态,有时候也是父母无意识传递给孩子的。

03

培养孩子「习得性乐观」

针对习得性无助,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了习得性乐观,他解释道:

「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

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如何教导孩子乐观呢?

这里有三个原则:掌控感、积极情绪及解释风格。

1.帮助孩子建立起掌控感

安全范围内,允许他们充分地探索、感受周围的各种事物。

孩子能做的事情,鼓励他自己做,培养各方面的生活技能。

对各种事物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具备独立自理的能力,会给孩子一种控制感和安全感,自信心也得到提升。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努力做一些哪怕很小的事情。

孩子只有真的提高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对自己也会有更积极、更客观的认知。

2.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面对挑战,孩子冒出各种各样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在成功的路上,孩子需要学习与这样的抑郁情绪相处。

我们不能粗暴地指责这种情绪,也不能用盲目的夸奖让孩子感觉满意。

引导孩子的关键,是允许孩子表达出来,接纳、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看见、被重视,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生出勇气和积极的能量。

孩子在一种包容的、支持的、温暖的情绪环境中长大,更能学会化解负面情绪。

3. 帮助孩子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思维,遇到困难学会从可以改变的事情上着手,而不是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和他一起找原因:「你不是学不好,只是还没有学好。我们是不是不够努力呢?还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

在批评孩子时,小心那些永久性、普遍性的悲观信息,远离「你总是」「你永远」「你就是」开头的话语。

夸奖孩子时,也不要简单地夸孩子「聪明」「招人喜欢」,而是更具体地夸奖孩子的某种品质,比如「够努力」「态度认真」「细心」,「乐于助人」「善解人意」「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启发孩子换种思维,把事情往自己可控制的方面想,把错误和失败看成暂时的、偶然的事件,鼓励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状。

当你能够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问题,孩子也能习得这种方法去思考、解决出现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一直处于顺境、从不需要经历风雨,而是让孩子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维,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别让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文末点亮「 在看」。

宠粉福利来啦

每天推送的任意一篇文章精选留言点赞排名(点赞数量需超过30)第一的读者,即可获得折叠晴雨伞(如上图示意)。


领奖规则:

1.中奖人需同时满足关注「湖北e家庭」微信公众号;留言72小时内点赞数超过30;留言点赞数排名第一。

2.集赞统计截至发文到72小时,届时小编将回复您具体领奖方式。

3.每月每人限领一次,数量有限,快来参与哦~

THE END

文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湖北e家庭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扫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喜欢文章,点亮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