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带娃粗糙,苦的是孩子,现在带娃从里到外,衣食住行面面俱到,苦的是大人,从头到尾苦的都是同一批人。
现在的孩子读的不是书,是在拼妈,看谁愿意花时间陪读、陪学、陪背,然而,陪读不仅是看管,更是爱和陪伴。
你寒窗苦读,我风雨无阻,不管将来如何,你努力了,我尽责了,不奢求你以后如何回报,就看只求多年后谈起,我曾无愧于你。
亲子的意义就是,在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听他在讲学校的点点滴滴。他讲的认真,我听得开心,也许这是他一天最放松的时刻吧。
孩子也有他的烦恼,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值得信赖的人,给孩子多些鼓励、引导与关爱。
于孩子而言,陪伴才是最好的安全感,不要等你有时间,而他也不需要。
弘一法师说:「少跟孩子生气,孩子投胎到你家,无非是这四种原因:还债的,报恩的,报仇的,讨债的。无论是哪种缘分,既是劫也是恩赐。」
孩子听话时,你爱他入骨,孩子调皮时,你又拼命吼他,你崩溃后自愈 ,自愈后又后悔,却忘了他也还只是个孩子。
我们总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情绪给了孩子,过后看着他熟睡的脸蛋儿,又开始愧疚万分。
好好善待自己的孩子吧,他也就快乐那么几年,长大了也会疼会哭,像现在的我们,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生男孩儿的,从小对他好一点儿吧,长大以后不知道是,保家卫国还是救死扶伤,再不济也要奔波应酬,养家糊口,想想都心疼。
生女孩儿的,从小对他好一点,长大以后也不知道,会嫁给什么样的丈夫,更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公婆,想想挺心酸。
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吧。孩子7岁之前,家是全部,7~13岁家是晚上,13~18岁家是周末,18~23岁家是寒暑假,23岁以后,家就只剩下春节了。
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让大家放弃对小孩的教育,而是放弃你的暴脾气,用温柔的方式教育他,只是做错了题,又不是做错了人。
学渣不一定是废品,学霸也不一定是正品,他只是榜上无名,并非脚下无路,答卷是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
好好的对待孩子,也许在不久,你连跟他说话都是一种奢侈,趁现在还能牵着他的手,好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吧,等孩子大了,想跟他说说话,聊聊天,也许都是一种奢望。
父母与孩子终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同样的,教育也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努力,更是一份对时间和过程的信任。
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着急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这些大人。
当我们看到孩子的学习进度稍显落后,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心中的焦虑挫败感,就如同像潮水般涌来。
这份焦虑,不仅让我们开始争分夺秒,力争上游,更体现在我们的语气中、眼神里,行为上,甚至变成了更多的批评和催促。
然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压力,他们或许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突然紧张,为什么脾气变差,却默默承受着我们的情绪。
教育,本该是一场温和的陪伴,何以变成了焦灼的追赶?
我也曾为孩子的升学而焦虑不已,可理性理性告诉我:着急改变不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越是焦虑就越容易,忽略孩子的独特性,于是,我选择让自己静下来。
我克制住了那种想喋喋不休、恨不得替孩子加速的冲动,默默退后一步,不干扰他的日常学习节奏。
过多的催促,只会让我们用挑剔的目光审视孩子,看到的只是「不足」和「不好」,甚至让孩子看起来越来越「残缺。」
孩子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催促,而是我们的信任;不是「快点做完」,而是「我陪你一起探索」。
教育,需要既能看向远方,也能踏实走路。
我们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他可能某个方面,没那么优秀,允许,他短暂的「落后」,只要他已经在努力的学习,我们应该耐心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陪伴。
每个孩子的成长进度不同,不要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去替我们承担压力,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也多一些的耐心吧。
教育,是一场双向的成长,不仅是孩子的旅程,也是我们做家长的一场修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能让孩子开心到不想睡,也能让他难过到彻夜无眠。
所以,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态度」尤为重要,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将渐渐变成了孩子未来的模样。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如何表达非常重要。
在孩子不听话时,再也不要用打骂来解决,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不听话。
这本【父母的语言】,教会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跟孩子的沟通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父母的语言】。
读过之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很多让你烦恼抓狂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不再迷茫彷徨,这本书值得所有做家长朋友们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