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游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哪些影响?

2024-04-25亲子

在玩中学,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那么游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哪些影响?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幼儿游戏理论,开创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游戏的新途径,它反对把游戏看作是一种本能活动。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同化——顺应的过程来构成的,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例如当孩子学会了抓握这一动作后,他就试图去抓握身边的每一个东西,即把他们纳入抓握图式中。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特征。游戏本身不是游戏存在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的行为发展与思维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由于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不能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当顺应作用大于同化作用时,幼儿就会重复规范型的动作,这时就会产生模仿;当同化作用大于顺应作用时,主体自身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就会很少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来改造现实,具有游戏的特征,这样就会出现游戏,游戏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不平衡,通过这种不平衡,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向前发展。

游戏的发展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并分别与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对应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是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典型游戏,这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练习性游戏是以不断重复已经习得的动作从而获得「机能性快乐」。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对应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表象和符号是这个阶段游戏的主要特征,以后发展成为有规则的游戏。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2岁,对应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游戏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游戏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幼儿达到了能更好地使思维顺应世界的阶段。

游戏的功能意义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不得不经常适应一个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适应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但是通过这些适应,儿童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力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需要」,儿童就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分,孩子在现实中许多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实现。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上的需要。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