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一年就撤出,孩子顺利读完小学+初中,爸爸咋做到的?
小R普小一年级时,爸爸开始陪读,只用一年多就撤出了,此后孩子独立上学,一直到九年义务教育结束。爸爸是一位爱学习、爱思考,对ABA、心理学能融会贯通的家长,他的有些想法,可能也会颠覆你的一些认知,比如他认为,目前家长还不能强求普教老师一定要懂特教;也不建议家长长篇大论向老师科普自闭症,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及为了达到更好的陪读效果,家长怎样做更恰当,也是希望跟家长进行一个探讨。下面是小R爸爸的讲述。
为陪读,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
小R四岁半在北大六院确诊,比较典型,去过机构,后来又进入一所融合幼儿园,上了大班和学前班,特别是学前班的幼小衔接,对孩子入学有很大帮助,在此也非常感谢幼儿园各位老师的付出。
我和孩子妈妈工作都比较忙,经常加班,孩子一直是姥姥带,也不和我们住在一起,「自闭症」这个词我都是头一次听到 ,但看着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间的差距,意识到孩子不能独立上学,我们全家都很着急和焦虑,考虑到家长最了解孩子,能终其一生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请保姆或老师可能会因各种原因断档,新老师交接也需要重新磨合。最后经家里协商,决定由我主要负责带小R,上学时由我陪读,我也在这时将重心转向孩子的教育。
小R2012年上小学,从2010年底开始,我开始自学特教知识,同时注重培养亲子关系。我会带孩子出去玩、上课,这个过程中,会运用学到的特教知识去解决问题,了解自闭症孩子的特点,自己的心态也在不断调整。在幼儿园还有幸认识了一位专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孩子进行专业引导之外,也教会我很多心理学知识,在我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择校时,我首先选择的是离家近的管片学校,我不在时老人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时间没那么紧张。
我在入学信息中如实反应了孩子是自闭症的情况,入学后也办理了随班就读,学校在接纳孩子入学的同时,也做好了充分准备——
由教务主任亲自安排小R的入学;
从六年级调了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当班主任,六年不换;
班级的孩子人数最少,只有20多人;
专门给我安排了各项事宜,便于我出入学校;
学校门口的值班老师见到小R都会和他说话、聊天。
在入学沟通部分,总结一下有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
1.家长要提前了解招生信息,对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可去学校或教委相关部门进行咨询。
2.在和学校沟通过程中,既要说明我们希望进入小学的理由(管片小学、离家近、孩子上普小有更多学习锻炼机会、将来更容易融入社会等),也要倾听学校的想法。如,学校是否有对孩子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如学校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家长可以提出陪读,作为学校的选择之一。
3.和学校要进行诚恳的沟通,尽量不要通过教委等上级部门给学校施压。
家长和孩子如何适应新环境?
孩子到了新环境,会焦虑紧张,陪读家长更甚。所以家长既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又要引导好孩子的情绪。
我把情绪比喻为洪水,治理「洪水」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堵,二是疏。
堵:好比修建水坝堵住洪水,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家长容易做到,小龄孩子主要靠外力辅助(包含下面的疏),但要在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并提高自控能力。
疏:负面情绪持续积累,单靠修建水坝是不行的,如何把负面情绪宣泄出去?家长要保留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我喜欢打网游,这是我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法。
疏通情绪还包括但不限于喘息服务等方法,如回家后家人带会儿孩子,我可调整一下状态同时总结、思考学校的情况,这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家长与孩子的成长是同步的:「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家庭成员间应协调统一、相互配合,特别是父母之间的配合。在孩子的教育上应有主辅,不能多头管理,否则时间长了,孩子容易造成纠结、多面性等不利于成长的情况。
我主张谁带孩子谁为主,因为更了解情况。其他家庭成员可有不同的意见,可开会讨论,我会认真听取吸收,面对合理建议会及时调整,家庭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后,要保持一致性;未达成共识时,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比如奶奶有不同意见,但在孩子问题上暂时回避、不说话等)。
说完家长的「适应」,接下来说孩子。
开学前,我就带着小R去学校门口参观,告诉他以后要在这里上学,带孩子认识并熟悉上下学的路程。具体进入学校后,我做了这些事。
帮孩子尽快认识班主任、各科老师、同学
入学后要尽快帮孩子熟悉自己的班级、班主任老师及其他任课老师、同学,帮助孩子理解自己是学校的学生,是班级一员,要遵守校规,建立老师的权威(爸爸妈妈也得听老师的),帮助孩子逐步理解和建立「我是xx学校的学生、我是xx班级的学生」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自闭症孩子记不住人,名字和长相对不上。小R能认识班里的老师/同学,我用了几种方法:
① 抓住上学和放学的机会,让孩子和老师、同学打招呼、问好、再见,辅助孩子认识更多同学/老师。
② 班主任利用课间,让班里的孩子围成一圈,每天拉出两三个孩子,让小R说出他们的名字。这个做法我们不能强求班主任,也可以跟班主任沟通,每天放学后,让孩子跟5个同学以叫名字的方式打招呼,每天切换不同的同学。
③ 在班主任同意的情况下,给班级的孩子拍一点照片,回家以后让孩子认。
按学校规定要求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
引导孩子遵守学校的各方面要求,如学校要求穿校服和白球鞋,那就不能只穿校服不穿白球鞋、上课不下座位、做操不出队等。
考虑到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形形色色,我对孩子行为的引导分为三类:
① 会影响他人的,必须马上纠正。
如,不能接受打下课铃了但老师还拖堂;不能接受音乐课突然换成数学课;天气很冷,但还要开门窗等。
② 现在不会影响他人,但将来会影响的,有条件应立刻矫正,没有条件可稍后或创造时机解决。对这一条我的判断是,同一件事放在孩子15-18岁,相同的社会环境是否可以接纳。如,小男孩3岁进女厕所可以接受,但15岁了就不能接受了。
③ 不影响他人的,稍后处理,或者可以不处理。
比如孩子上课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只要不影响他人,就放宽一点。
学校的活动尽量都参加,比如在运动会中只是一个观众。包括各种考试,参加活动的过程既是体验也是锻炼,其中包含了孩子的认知、遵守校规、模仿等各种能力。
引导孩子和同学们保持同步,这是融合教育里很重要的部分。
我记得,孩子一年级举行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进行到一半时天下起了小雨,小R就想打伞。我说:「你看,老师、同学们都没有打伞,我们是不是和同学老师们一样,也不打伞。」
通过引导,小R没有打伞,和同学们一样淋着雨完成了整个仪式。不过也要考虑谱系孩子的特点,比如有触觉敏感的孩子不能接受淋雨,可以先打伞,回家后通过洗澡、游泳等方式逐渐脱敏。
关注和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比如孩子上课有点小动作,只要不影响他人,就放宽一点。我观察过普通孩子,有的上课也「东倒西歪」,成绩好的同学也会说话或抠橡皮。
包括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如上下学要走固定的路线,买些不太健康的小吃饮料等,只要不是很过分,都可以尽量满足。因为孩子在校压力很大,这些对他来说也是种放松和宣泄。
情绪和行为相辅相成,情绪波动往往容易伴随着行为问题(自我刺激等行为另说),对孩子情绪的引导,原则上同家长。
放学点评:一出校门,立刻对孩子在校的表现进行点评,只说好的方面(说一两点即可,通过表扬的方式,也是为了引导情绪),不进行批评,并设立相应奖励(校门口就是小卖部,点评完以后我会带他买零食或饮料,由他自选一样),孩子在学校里好的行为越来越多,不好的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放学的叫小点评,还有周点评,也是挑孩子进步的点鼓励(每周只说一项,可以和小点评内容重合)。周奖励可以来个大的,小R喜欢火车,奖励就是坐火车,周五放学进行周点评后,马上买明天去保定的火车票(强化的及时性并充分调动了他的兴奋点)。周六到了保定,下了火车吃一碗牛肉面,下午再坐火车回来,这个过程既是强化,也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周一时可以高高兴兴去上学。
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比如天气很冷,小R还要上课时开班级的门窗。这时我会跟他解释,同学会冷,容易感冒。也会和老师沟通后,告诉他上课时不能开窗户,下课或放学后可以开窗透气,比如开5分钟,让孩子看着表,到点了就把窗户关上,这就是让他在上课时间里忍着不开窗户,下课再开。
比如,差一个月要期末考试了,这时要告诉孩子,不能出去玩了,要在家复习功课准备考试、学习,哪怕只是简单地抄汉字、拼音也行。期末考试一结束,立刻带他疯玩,告诉他考试结束了,可以玩了。这一紧一松的切换,对自控力的锻炼也非常有帮助。
开窗、期末不让出去玩都借助了规则、大环境(期末考试就是大环境,包括我们现在的疫情也是一种大环境)等因素,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够得着的希望(比如下课就可以开窗户),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果孩子看不见希望(比如下课了还是不能开窗户),他可能会放弃自控能力的锻炼,所以家长要把握好尺度。自控能力的加强,对行为、情绪、自我刺激的改善,都有极大帮助。
很多在校的问题,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是挂钩的。所以,要对日常生活和学校有关的各种行为,不断进行鼓励,帮助孩子更好地遵守校规。个人认为,不谈日常生活的陪读是不完善的,两者相互呼应、促进,这也是家长陪读的优势。
如何跟老师建立关系:先学会换位思考
对老师,我们应做到:尊重、理解、支持、信任、感恩。
尊重:尊师重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理解:老师一个人要照顾N个孩子,要备课、讲课、判作业;要参加教学活动、开会,还要处理很多杂事,如统计校服大小,收饭费等。老师也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中也有很多烦心事。老师很可能没接触过自闭孩子,有时面对孩子的一些情况,可能也没办法。老师会有很多实际困难,请理解我们的老师吧!
支持:支持并配合好老师的工作,老师安排的各项工作要积极主动认真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尽量多帮老师做一些事情。
信任:老师会尽心尽力去教育我们的孩子,要配合好老师,老师教过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的问题可能比自闭孩子还让人头疼,要相信老师会有好的方法教育好孩子。
感恩:感谢学校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感谢老师们为了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付出的辛勤汗水,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有家长看后可能觉得,天啊,我们谱系家长也太卑微了!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真的进到学校了,亲眼看到老师的难处和不容易,他们确实很忙,尤其一年级的孩子,能力很弱,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是老师在做,孩子喝水连瓶盖都拧不开,一下课三四个孩子围着老师要拧瓶盖。如果我不陪读,我不知道老师会有这么大的工作量,我们自闭症家庭希望别人理解我们不容易,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理解别人的不容易,将心比心?
这时候,我们跟老师介绍什么是自闭症,它有什么特点,老师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听我们讲,更别提消化吸收了。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老师,而是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那跟老师的沟通就会有问题。
入学前,我写了一份介绍孩子情况的简介,班主任和各任课老都看了介绍,对孩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开学后老师会对孩子有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在这期间不要怕暴露孩子的问题,有问题时家长作为陪读也要积极应对,家长也要观察和记录孩子在校的各种情况。
我陪读期间会定期写一份文字性的在校情况汇报,交给班主任老师和其他任课老师(我三个月左右写一次,也就是一学期写两次),把孩子的一些情况以叙事的方式写出来,里面简练的穿插自闭症的科普,主要是针对孩子身上发生的情况,比如小R要开窗户,而且窗户要开到一个固定的角度,比如孩子回座位的时候要走固定路线,这时就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是刻板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介绍自闭症特点的时候,要根据孩子身上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不要长篇大论。
另外,在汇报里我还写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好处是,不占用老师很长时间聊天(老师愿意聊除外),老师在空闲时会认真看,而且是站在第三方客观的角度看,就像看故事一样,还可以反复看,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并了解到一些自闭症的特点。
老师可能使用我们提及的方法,也可能使用其他方法进行尝试,或者再进一步观察孩子,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习惯,在学校里应当以老师确定的方法为优先方案,老师发现不适合时也会调整,或者进一步跟家长探讨。比如小R班主任利用课间时间,让小R认同学的方法就帮助孩子快速认识并记住了班里所有同学。
我在汇报中不会给老师提建议或意见,特别是不会去建议老师去学习自闭症等特教知识(我个人非常反对这点),更不会给老师买特教等方面的书籍,老师没有义务去专门学习特教知识,即便是师范学院,特教也是一个单独专业,单独一个学科。
没事的时候,我都不进老师办公室,家长在办公室会给老师带来不便,比如我是男的,老师大多是女的,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平时尽力做好各方面的事,尽量不给老师添麻烦,能辅助老师做的工作,我也会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包含但不限于家委会等工作),老师交代的事情,要有个回应。
陪读中,我也不断观察和学习各位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发现普教和特教本质上是一样的,很多方法和套路都一样,只是侧重点、使用频率及强度等方面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断把普教和特教相融合,提升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能力。
培养小伙伴: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
我也会和班里同学搞好关系,和他们做朋友。
有同学会好奇,我为什么在班里?还问小R情况的,我会把自闭症的一些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同学进行普及,但不宜说得过多、过深。
我会准备橡皮、铅笔、尺子之类的文件作为小礼物,私下里送给帮助小R的同学,但是要注意把握尺度,平时也会借助各种机会和班里同学的家长建立联系、搞好关系。
还有,看到同学帮助我们的孩子时,要跟班主任汇报,请班主任表扬他们。
有一次在操场上做完活动,各班带队回班,班主任指定了一个同学拉着小R,我就在后头跟着,他俩走在队尾,这时有一个高年级的班正好斜插过来,把这俩孩子冲散了,本来拉着小R的孩子一看自己掉队了,慌了神,快步追上了自己班级的队伍,小R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此时,他们班另外一个孩子回头看到了小R,马上脱离队伍,拉着小R追上了班级队伍。
我就把这个事情就跟班主任讲了,班主任在班里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号召大家多帮助小R,老师这种公开的强化,比私下送多少礼物都更好用。
我们的孩子逐渐适应环境,老师和同学们也逐渐对他熟悉后,家长应该适当远离,尤其是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不要过多干涉,要冷静、客观对待孩子被欺负等问题,因为你的干涉,其他孩子可能会远离你的孩子,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也没有那么多平等,自闭孩子比较弱势,但我们不能因此对孩子有过多的保护,说个在小R身上发生的事情:
出去春游,一个孩子的蛋糕吃不了,但他已经把蛋糕四周都咬了一圈,这时候他把蛋糕给了小R,小R接过来吃掉了,我就在他们两米远的距离,我无视发生的一切。
我快速分析了那个孩子的心理情况:孩子是吃不完了,但他知道扔掉食物浪费(学校正在进行光盘行动),但需要处理掉剩余的蛋糕,小R当然是首选(孩子们会找弱势的孩子处理问题,比如发下来的书有瑕疵,就会找小R换等),这个孩子主观并没有恶意,只是想处理蛋糕而已,所以不需要指责他欺负小R。
我也可以干预这件事情,但我是家长,那样会让这个孩子觉得没有面子(当时周围还有很多其他孩子,其实当时也有其他孩子试图阻止小R吃蛋糕,并指责那个孩子不该这样做)。
而且如果我不在,小R还是会吃掉蛋糕,所以我干预了这次,但是不能保证下次,孩子们的事情,在没有主观恶意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回来好好教孩子不吃别人剩下的食品,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了跟老师学习普教方法之外,我也要在开学后的短时间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和他们座位的位置,为了能快速记住,我自己画了个班级平面图,并标注了每个孩子的座位和姓名,这也便于我帮助孩子记住班里的同学。
我还要观察每个孩子的特点,上课下课的行为,发现学习和表现好的孩子,上课时也不能持续地注意力集中,也会小声说话、趴桌子等,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特点,我能够更好地把握对小R的方法和尺度,比如小R趴桌子了,我是不是要立刻提示他坐好?
退出陪读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班主任沟通,请班主任给小R培养小伙伴,班主任是融合教育中的灵魂,没有之一。我退出陪读,并不是小R完全不需要陪读了,他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别人的提醒或辅助,小伙伴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我退出陪读后的问题。
撤出要循序渐进
我陪读的目的就是为了「不陪读」。辅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与老师近距离接触,提供孩子各方面信息,方便老师更快地了解孩子的情况;辅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班里孩子及家长更多接触,帮助孩子结交更多的朋友等。
当这些条件基本成熟以后,我开始尝试撤出陪读。先从班主任的课开始撤,另外才是各任课老师。
1.首先是上课的时候和小R分开坐(开学时,学校安排我俩同桌)。然后是撤出班主任的课,我不进班,但守在班门口,有事能第一时间响应。
此时其它课仍然进班陪读。班主任的课没问题后,可以让班主任跟其他任课老师打个招呼或我自己和老师们沟通。
2.从对孩子关注度比较高的其他课程撤起,比如语文、英语老师。退出班级后,我在教室外面陪了一段时间,一年级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正式退出了学校。
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小R不断成长。四年级时,在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入场式上,小R做为班级引导员,双手高举着四年级三班的班牌带领着班级队伍,走向主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