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两件小事,让我对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第一件发生在接女儿放学回家路上,我顺路去取了快递。因为快递有点多,路上掉了好几次。
女儿走在边上,看了却无动于衷。
甚至,当我叫她帮忙拿一两个快递时,她一口拒绝了:「不嘛!我都好累了。」
第二件是前天,因为工作调动,我需要出差几天,无法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便想着让爸爸去参加。
结果,女儿听后竟开始脾气,闹着不让我上班去,还冲我大喊大叫,说我说话不算数。
尽管我一再解释,她就是半点不体谅,无理取闹的样子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都说爱与尊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直以来,我都秉持着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经常倾听女儿的想法,征求她的意见,事事都跟她商量着来。
我想当然地认为,被尊重的孩子更强大,将来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然而,我无条件的尊重并没有让女儿往理想的方向成长,反而还被「反噬」了:
女儿变得愈发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大人。
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番学习后,我这才发现: 尊重本身没错,错的是我「用力过猛」,尊重过了度。
过度尊重
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妄为
曾在游乐园看到这样一幕:
妈妈跟孩子商量好,只玩半小时就就回家写作业。
但半小时后,孩子仍玩的不亦乐乎,所以便不断央求妈妈让他再玩10分钟。
妈妈心软同意了,但10分钟后,男孩又开始祈求妈妈让他再玩一会。
最终,男孩足足玩了一个小时才回的家。
相信类似的一幕,很多家庭都存在。
约定好了只能玩30分钟手机,但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时间逐渐变成了40分钟、一小时、两小时。
原本定下规矩,孩子必须承担家务,但听着孩子一句句喊累的话,你心一软,就一次次破例,孩子就越来越懒。
明明制定了作息时间表,但孩子总磨蹭着不遵守,你不想自己显得太专制,于是一再让步,孩子便一直没有时间观念。
有句话说得好:爱的本质是克制,而非放肆。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常常会通过任性来试探父母,审视规则。
若父母过度尊重孩子的意愿,一再放宽限制,迁就孩子,这实际上是在「模糊边界」,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 规则是可以随意打破的。
而一个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不懂得行为的边界,必然会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过度尊重
会喂出孩子的自私贪婪
博主 @千语妈妈 曾自述,为了表示尊重,他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
儿子想吃榴莲,她咬牙每周买一次;
儿子想参加夏令营,她专门请长假陪儿子;
儿子说走路上学太辛苦,她就每天早上提前起来半小时,绕一大圈骑车送他去学校……
她习惯性满足儿子,哪怕会让经济压力更大,生活更累,也甘之如饴。
但这背后的副作用却很明显:
无条件的付出,换来的是儿子理所当然的享受;过度的重视,换来的是儿子只顾及自己的感受。
有一次,儿子看上了一双2388元的鞋,她不想买,觉得学生没必要穿这么贵的鞋。
儿子立刻不高兴了:「我同学就穿这种鞋,别人爸妈都舍得买,你别太抠门了。」
她忍着脾气解释,告诉儿子她们是普通家庭,没办法负担2000元一双的鞋子。
结果,儿子竟对着她咆哮,吼她「没本事,赚不到钱」,然后又跑去房间一阵打砸,书架上的书被扔得满地都是,课桌也被他踹翻在地。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儿子见到她就气冲冲的,还故意当着她的面跟朋友吐槽她不尊重他,连小要求都不满足。
其实,父母尊重孩子的喜好,重视孩子的感受没有错,错就错在过度的尊重和满足。
因为孩子的需求,本身就是无底洞,父母不划定底线,那孩子的欲望,只会一再膨胀。
这其实就是溺爱,只会把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懂体恤的利己主义者。
过度尊重
会毁掉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电视剧【家有儿女】里,曾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刘星和小雨吐槽父母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
「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为傲的妈妈刘梅很委屈地辩解: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立马反驳道:
「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逼着我学呀……」
寥寥几句话,却字字诛心,妈妈刘梅无言以对。
是啊,刘星的话虽直白,却道出了真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只关注当下,他们想不了那么多,也看不了那么远,难免依着性子行事。
但,一个特长的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成绩的取得,往往需要付出长期的练习、忍耐、坚持,孩子难免心生懒散、退缩。
过度尊重孩子的选择,任由孩子轻易放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
好的尊重,不仅要民主,更要智慧地引导,让孩子走一条更长远的路。
尊重再好,父母心中也要有一杆「秤」,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这不是专制,而是一种责任。
这就像航行时,舵盘必须掌握在船长手中一样,方能引领着船只穿越风浪,确保它安全到达目的地。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效的尊重呢?先看下面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知乎网友的分享。
他的女儿很爱吃鸡腿,所以家里每次做切块炒鸡的时候,都会给女儿特地留一个完整的鸡腿。
但是他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女儿认为家里最好的就应该给自己,而且对家里人说话都很不客气。
于是,他便决定给女儿好好树立规矩。
某天,家里又炒鸡时,他直接当着女儿的面,把鸡腿夹到了外婆碗里:
「今天做饭的外婆很辛苦,所以鸡腿应该给外婆。」
女儿见状嚎啕大哭,他便把女儿抱进了屋里,静静地陪着,直到女儿闹够,他才给女儿强调了三个点:
我们很爱你,但家里不是什么东西都必须以你为先;
家人照顾你,你要尊重家人对你的好,知道别人的辛苦;
求人帮忙要说「请」。
从屋子里出来后,女儿就因之前说话太大声而向家人道歉了,之后,女儿逐渐变得懂事,不再自私任性。
理解、包容、安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绝不放纵行为,这才是好的尊重。
尊重孩子有伤心、发脾气的权利,但孩子该承担的责任,该遵守的规则,该学会的品德,父母必须坚守。
有原则,有底线,尊重才不会过度。
第二故事来自哈佛妈妈于巾帼。
她的女儿萧宇琪自幼就是学霸,自觉自律,懂事勤奋,16岁时就获得了加拿大总督奖,以优异成绩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
相比之下,她的儿子萧宇阳则则特别不让人省心:
让他去练琴吧,不是钻空子不练,就是胡乱马虎练。
学习上更是一有机会偷懒,就绝不放过,半点不自觉。
尽管如此,她尊重儿子的天性,接纳儿子的不足,从不拿他跟女儿比较,也不否定或指责他。
但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想尽办法,耐心培养,用心教导。
为了督促儿子,她把餐桌当书桌用,一边做饭,一边盯着儿子做功课;
儿子不想练琴时,她便各种「威逼利诱」:不练,就不能出去玩;少练,就减少动画片时间;好好练,就增加娱乐活动。
最终,她成功把儿子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
谈及对孩子们的教育,于巾帼坦言道:
「孩子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只是一个借口,家长太开明,反而害了孩子。」
是啊,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但绝不静待花开,这才是好的尊重。
在心态上可以保持松弛,在教育绝上不放弃管教,父母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栽培小树苗成长一样。
如果任由树苗肆意生长,必然枝杈横生,主干歪斜。只有既给予树苗阳光和养分,又进行适当修剪,它才能茁壮长高长大。
孩子的天性中难免有自私、任性、贪心、懒惰的部分。
因此,唯有爱与规范并行,有尺度地尊重,有原则地处事,有智慧地引导,孩子才能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优秀的人。
点个 赞吧 ,愿父母们都能跳出尊重的「陷阱」,让孩子的成长少走弯路,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