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孩子想法,比单纯责怪孩子「虐宠」要有用。
1987年的时候,国内拍过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叫【好爸爸,坏爸爸】。里面赵友良饰演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叫「黄点点」。
它可能是国内最早讨论家庭教育正确方法和儿童心理学的电视剧,每一集都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家长和孩子的教育冲突。
比如辅导功课时孩子的异想天开跳跃思维,父亲承诺了孩子考满分去游乐园结果因为工作爽约,孩子把宠物(蝈蝈)带到学校被老师没收,爸爸愤怒摔死,等等。
每一集都通过孩子和父亲的激烈对话,演绎了不少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
其中有一集叫做,「会飞的猫」,很多年了,依然是我的童年阴影。
记得剧情是孩子从爸爸那里听说猫有九条命,无论多么高摔下都不会死,于是把一只猫带到了阳台上,和小伙伴一起「放飞」了。
在发现猫摔死之后,孩子自己也陷入了巨大的震撼和恐惧,同时还要面对家长的责难。
这里并不是说现代的6岁儿童一定和当年的六岁儿童一样,知识闭塞,对猫和17楼没有客观的风险认知。
而是想说,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时候动机非常单纯,而且缺乏对生命尊重和后果的认知。
比如我大概七岁的时候干过一件坏事。某次全家去度假,酒店有个天台,从上面看,下面停着一些旅游大巴,每辆车上都有网状的放行李的架子。
不知道怎么想的,就觉得那个网好像篮筐,能网住所有东西,于是和弟弟一起从好几层高的阳台向下面的车顶扔石头,被司机找上来,家长狠狠打了一顿。
再比如有一次同事聊天,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分享,说她小时候看公园的金鱼都是大眼泡,想要试试能不能捅破,就把鱼捞起来用别针扎了好几条金鱼的眼睛。
其他同事则说小时候抓过蜻蜓、用柳条系住尾巴,看它们想飞又飞不动的样子之类牵着走。又或者在菜地里用羽毛球拍子去抡蝴蝶,看它们被抽碎的样子觉得很好看。
总之,不少孩子童年时候做事都是想不到后果,也缺乏对生命尊重的。
同时,孩子有些行为的动机还会非常简单。
比如从视频里看,狗狗很乖,自愿跟着孩子跑出去,上的电梯。
有一种可能,这孩子很喜欢和狗玩,甚至不止一次去过宠物店,所以狗和他比较熟悉。
这一天,有可能孩子只是想和狗玩,或者带回家成为「自己的狗」。
但是到了楼上,快到家门口,又想起来了家长不许他养狗,会发现他把狗自己带走这件事。可能面临店主和家长的责骂。
在两边为难的情况下,他能想的就是把狗「赶快扔掉」,或许没人会发现。
于是举起来狗,从楼道或者阳台扔出去,觉得这样就没人会找自己要狗了。而根本没有多考虑这样做对狗的后果。
当然,以上都是「可能性」,而已。
也或许这个孩子心理就是非常阴暗,想要毁掉一个生命,享受摔死狗的过程。策划了简单的「偷窃和杀害」。
(但从行为特征看概率较小,这样做的人因为紧张,全程控制欲会很强,不会走在前面让狗跟着自己,更可能是一直抱着狗来控制对方)
但哪怕是这样,家长通过温和的对话,也可以了解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针对性的辅导其心理成长,尽可能避免成年后的潜在反社会人格。
总之,对待七岁的儿童,应该和对待成年人有所区别,了解其想法非常重要。
有可能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阴暗,虽然这对狗狗来说依然不公平。
另外,发生这种事,所在小区应该都传开了。一般小学都不会距离家庭太远,可能同学也知道了。相信对孩子和这一家人来说,后续要面对的长期舆论压力已经是最好的惩罚。
关注也说,阅读 更多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