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全面发展等于所有学科优秀?智能时代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因子

2024-10-09亲子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技术不断迭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也同步游弋于大语言模型、自适应学习平台、社交网站、数字教材与传统课本之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
学生们正逐步转变为情景学习者、社会学习者,每个人都是相互交织的智能化学习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甚至辐射中心。那么,如何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从而更游刃有余地面对并驾驭未来?
用分数评价孩子能力,父母共情力只会越来越弱
很多家长都发现,上小学前,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爱好特长、学习和行为风格都十分鲜明。不少家长都能对子女在体能、智力、社会情感能力方面的资源禀赋如数家珍,但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这些思维或行为上的特征就开始变得模糊了。
并非孩子变了,而是我们成人透视孩子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孩子全面发展的水平往往被简化为学科知识技能及其精熟度水平。特别是,孩子也开始被贴上各种学科的标签。比如,语文、数学、外语三大核心科目全A是优等生;语文和英语A、数学B,大概率就是中等生;艺术A、物理A,其他科目B,大概率归于偏科,小概率归于英才……
久而久之,我们丢失了敏锐感知孩子内在能力的尺度,尤其是当我们用学科的考试分数去评价孩子的能力,家长的共情力也会越来越弱,对孩子们的帮助越来越小。
要知道,在这个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甚至超级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孩子独特的资源禀赋特征更显弥足珍贵。区别于机器人,人的非线性推理、容忍模糊性、灵活应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显得更重要。而这些特征或能力,都是个性化、非标准且难以尽述的。换言之,我们呼唤的是人才的百花齐放和生态化涌现。
所以,陪伴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父母和孩子的话题不仅只交流学习,亲子之间可以共同回忆一些大家都念念不忘的事物或场景,父母特别要关注,孩子对什么东西异常敏感,在什么环境下显示出了独特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行动力。孩子的灵魂深处充斥着什么样的回响,意味着在与其资源禀赋遥相呼应的这个知识或专业领域,有可能潜藏着他们人生大放异彩的舞台,这也是由内在秉性、优势智能、学习风格构成的资源禀赋图谱。
这就是智能化学习时代的基准点,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节点,我们都要时不时回过头来,与这个参考系进行校准。并来一声「灵魂拷问」:这是我的孩子内心所喜欢的吗?与他/她的禀赋是否契合?
看似随意的交流,更能激发孩子内驱力
如何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触发生动的想象,促进深入的思考?在我看来,作为非正式学习形式的亲子对话,也能催生无限「可学的」契机。
家长不妨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各种合适的场合和孩子交流互动。如驱车出行时,结合科技公司的最新产品,与孩子聊一聊智慧城市、无人驾驶;去医院或养老院看望老人时,与孩子讨论旅居康养、人工智能+医疗等新业态、新产品;结合相关新闻事件与孩子交流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保护等。
嵌入到适切的场景、看似随意的交流,其实反而能激发孩子深层次的内驱力,提升他们对相关话题的敏感度,并有效缓解正式学习与测评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相关话题导向较为复杂的问题情境,并涉及到孩子自己关切的领域或个人,则更会产生真实性学习的良好效果。比如长辈的医疗保健,本街区的交通拥堵状况,校园里的资源能源浪费等等。此时,我们可以借势引导孩子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层次,通过广泛阅读、实地参访、职业体验乃至参加相关的主题工作坊、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强化自己的理解,拓宽对相关话题的认知视野和研究深度。
科学安排时间,让孩子尝试「深度工作」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认知负荷较重、由前额叶皮质主宰的高阶心智活动,光靠耳闻目睹、情感触动、参观体验或情境驱动的主题对话,无法完成信息深度加工并整合进孩子知识体系的过程。
所以,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纵深」处理。即遵从孩子的心智发育以及学习的规律,利用各种资源工具,为他们精心设计「深度工作」的多元模式。
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天起床后的8小时之内,谷氨酸、多巴胺、肾上腺素这三味「学习鸡尾酒」浓度较高,人的注意力因而易于集中,适合安排要求精确性和线性逻辑推理能力的学习任务,如数学运算、形式推理、钢琴指法练习、语法词汇训练等。而到了下午,人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血清素开始上升,昏昏欲睡之感、贪图安逸之心油然而生,在宽松环境中适合安排开展创造性学习,如设计思维课等。
关于学习的时长,如果是聚焦性、逻辑性较强的任务,一般以90分钟为一个循环;对于创造性强的任务,由于活动形式多样、且资源较为丰富,便于孩子们在不同的感官体验和学习模态之间进行切换。因此,用时比较灵活,1—3个小时都可以。
对于家长而言,在聚焦性任务时段,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些工具,比如计时工具等,以充分利用间歇记忆、交错学习和多感官并用的学习科学规律。在创造性任务阶段,则需要在布置学习环境、充实富媒体资源方面花费心力。比如带孩子离开常规书桌,置身于挑高、多层次、布局错落的空间,或者视野开阔的户外,促使他们进入发散性思维的模式,有利于流体智力(在新颖情境中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充分发挥。
基于优势禀赋,引导孩子做有心的「认知学徒」
置身日趋复杂的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还应当基于对孩子优势禀赋的洞察,引导他们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的「认知学徒」,以便充分利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不同优势,积累学习成果、强化领域优势。
所谓「认知学徒」,是指在观摩、体验知识密集或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产品、技艺或流程时,不仅问是什么(What)的问题,还要多问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的问题,并寻找机会加以实践。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法拉第,他曾在英国皇家学会一名著名科学家的实验室当助手。在此之前,他没有受过任何科学研究的正规训练。但在誊写、记录著名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之余,法拉第仔细观摩并刻意模仿、学习他的实验设计、工作流程与论证方法,久而久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法拉第的传奇经历只是个案,但幸运的是,在这个智能技术层出不穷、学习资源供给充分的时代,我们也能为孩子创造这样的「认知学徒」机会。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收看行业领域的深度访谈、专家演讲、产品展示。还可以订阅一些与孩子兴趣密切相关的流媒体或播客节目,使他们亲眼目睹并分步操作,完成相关产品或流程的设计与制作。
比如著名科技公司OpenAI的研发人员,就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了「如何搭建大语言模型」的实战教程。不仅亲自演示每一个关键步骤,还带领用户逐一破解认知盲点或技术难点,成为这个智能化学习时代百万学徒用户当之无愧的「师傅」。
总之,在深刻理解孩子资源禀赋图谱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工具条件,引导孩子走向深度思考,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认知实习」,助力孩子适应并胜任未来全新的学习生态。
作者:邢至晖
文:邢至晖(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图:视觉中国编辑:王星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