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期末考试,语文有一道文言文断句题,很难。说实话,我当时也没完全读懂那段话,但是我一看就知道它应该在哪里断句,很快完成了那道题。当时,监考老师是我们年级的另一位语文老师,不教我们,但认识我。我做这道题的时候,他一直站在我身后看。我全部断好之后,他发出了长长的、重重的一声「嗯——」。我听出了这一声中的满意,心知自己这道题肯定没有断错。
后来成绩出来,我的语文排在全年级第一。那道断句题,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拿到了满分。
十几年之后,我成了高中老师。
某届,一次秋游,三班的班主任因为身体不适未能参加。我是三班的语文老师,和他们的关系比较亲密,返回之前,各班拍集体照的时候,我们班刚拍完,三班的同学就来喊我,让我陪他们拍集体照。
后来,在学校一起看照片时,三班有同学说:「只可惜老板没在」(老板是他们对班主任的昵称)
她同桌说:「老板虽然没在,但是老板娘在啊。」(老板娘是他们对我的昵称)
这时,另一位同学马上说:「你这句话有毛病,应该是'虽然老板没在,但是老板娘在啊'」
最后说话的这位同学,语文成绩非常好,语文能力也很强。大多数同学都没听出那句随口的话有哪里不对,但是他马上就意识到了。
在工作中,我也观察到,这一类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即使遇到拿不准的题,通常也能凭感觉做出正确的回答。
你问他们怎么做对的,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说:「就是凭直觉」,就像我当年做那道文言文断句题。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就是 语感 。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语感不是玄学 。我不否认有一部分孩子天然就有很好的语感,但是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良好的语感,都来自于日常的积累。
怎么积累呢?
第一,多听、多说
年龄很小的孩子,大多数,表达能力还不强。这个阶段,家长要积极地和他们进行日常交流。
比如多和他们讲日常发生的事情,再比如一起出去散步或者游玩儿的时候,看到一草一木以及美好的景色,多给他们进行详细的具体描述。一日三餐,我们也可以为他们描述具体食物的味道……也就是说,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我们和孩子进行日常语言交流的素材 。
等到孩子逐渐有了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我们就要 鼓励他们多说 。
比如让他们来讲述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描述自己看到的物品及景色,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味道…… 家长要耐心听,不要催促、打断 ,但是必要的时候,可以 有方式地进行纠正 。比如孩子说:「我今天穿了一个蓝色的裙子」,我们就可以告诉她,不是「一个裙子」,而是「一条裙子」。告知和纠正的具体方式,因孩子的不同而不同,家长可以根据对孩子的了解自行选择。
第二,多读
大量的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可以读书给他们听。读书,我个人建议,要从题目开始。
我们可以指着题目,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孩子,还可以让孩子根据题目先猜一猜,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家长最好也能 有情绪、有情感地大声朗读,把文字转化成声音 。
等到孩子识字多一些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带着情感地大声朗读。
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学习新课的方式,就是从题目开始,一句一句分析课文——这句告诉我们什么,下句告诉我们什么……
五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课余时间多朗读课文。她说,她以前安排一个学生在寒假期间录课文范读,就是朗诵全文,录下来。那个学生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每一篇课文都要读很多很多遍。到下一学期讲新课时,她对所有反复朗读过的课文,理解得都非常深入、透彻。
首先,朗读有助于记忆 。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参加演讲比赛。每一次参赛之前,我都没有刻意背过稿子,都是一遍一遍地读,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其次,朗读有助于对语言与文字的感受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会形成积累,为培养良好的语感打下基础。
等到孩子上了小学,我们就可以逐渐脱离绘本,依据个人兴趣,慢慢转向一些 经典阅读 。我们的语文课,总是以各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多读经典。我个人也建议,要在孩子的阅读中多引入经典作品。原因之一就是,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相对而言更高层的语感能力。
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 复述故事 ——把自己听过、读过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甚至可以自己创作故事。一个从小就习惯也擅长讲故事的孩子,他的语文一定不会太差。
第三,多写
等孩子到了可以写作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孩子多写 。比如做「我手写我见」的写作练习,也比如坚持写日记。具体的练习方法,之前我在几篇知乎回答中都提到过,之后的一些回答也许也还会再详细提到。 把日常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想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回顾和总结,不仅是练笔,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考过程和内化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都会得到有效锻炼,语感也自然会随之得到提升。
第四,多感受
在我之前的几篇知乎回答中,都强调过「感受」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感受什么呢? 感受万物,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感受,是理解和热爱的基础与前提。不仔细感受一场春雨,不会明白为什么「天街小雨 润如酥 」;不认真听一次清晨的鸟鸣,不会理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美好;不一寸一寸地去细致感受一次秋天,不能体会刘禹锡说出「我言秋日胜春朝」时的感受与心情……
所以,只有充分地去经历、体验和感受,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而理解能力,是良好语感的基础之一。
有一句话叫「闻弦歌而知雅意」,语感好的人,往往能够迅速参透一句话中的「弦外之音」。这就是因为他们对语言和文字有着极强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第五,多揣摩,多对比
「推敲」的故事,大部分人都很熟悉。其实, 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古文诗词还是经常读的各类书籍,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引导孩子对其中的词句段落,进行揣摩和对比。
比如,阅读诗词和文言文时,我们最好不要对照译文去看。哪怕暂时读不懂,也尽量先自己「猜」着读。最后我们可以对比着译文看一看,我们猜对了多少。随着读的越来越多,「猜」得也会越来越准,这就是积累。当我们读得足够多,理解就不再是一件难事。我还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的练习——提前准备好学生不太熟悉的某篇古文的白话译文,让学生们反向译成古文,最后再与原文进行对比,目的也是积累,以及锻炼能力。
我们还可以试着去「换字」(参考「推敲」的故事)看看换成另一个字效果怎么样,哪个字更好,好在哪里?这个对比的过程,也是提升语感的方式之一。
第六,多想象
引导孩子想象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想象故事中没有写到的部分,或者可以给某些故事想象一个不一样的结尾,哪怕是路边一朵花,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故事。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把书上或者自己创作的故事画出来或者编成情景剧演绎出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一张画创作一个故事、一个剧本……如此,既能锻炼能力,又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想象力是一种思维能力,而语文学科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对思维的建立和培养。 有意识地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对培养语感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都有助益。
当然,培养和提升语感,方法还有很多,并不限于以上几种。这篇回答中所提到的观点和方法,也都只代表我个人,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也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在对孩子实际引导过程中,大家根据自己所认同与适合的,自行选择和决定具体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