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定 62 种图书不合格,为什么少儿图书会出现问题内容?是谁的责任?

2022-05-30亲子

最近数学插图丑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但你以为怀有居心的人,大费周折就为了弄几幅插图?

你以为给有些人发论文,给他们的孩子提供各种留学便捷。

就为了弄区区几幅数学插图吗?

显然不是,今天给大家开开眼,不止插图,内容也「沦陷」。

里面的文章早已经被「腐化」得一塌糊涂。

介绍中国的古代神兽,却只提韩国人不提中国人。

獬豸是象征光明正大,明辨是非的神兽。

怎么就成韩国的了呢?

课外阅读中,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了「罂粟籽」。

儿童性教育启蒙书的封面标题竟然是:我要妈妈嫁给我

这个【行人与梧桐树】的儿童读本也离谱,看看最后一句写的什么:「你妈S了」。

这是【伊索寓言】里的一个故事,原文可不是这么说的,原文挺正常。

而我们出版的儿童读物却强行改成了有问题的。

再看人教版语文中,单挑一篇看没啥问题。

如果你将全部内容看一遍,就会发现「插图」的问题不过是小伎俩。

01

小时候有篇课文叫【矛与盾】,里面讲的是一个卖矛的和一个卖盾的。

都称自己的兵器是最厉害的,接着拿矛的人去刺盾。

文章最后没有写明谁胜利了,却自然地引出了矛盾的来源和含义。

内容取自【韩非子】,既有文化传承,还浅显易懂。

再翻看今天的课本,无论是配图还是内容,全部西化。

文中还故意标出了年份1916年,那正是中国近代最艰难的时候啊。

结尾甚至还有点赞扬英国人的意思,可气么?

这不过是冰山一角。

人教版六个年级的语文课本,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问题。

深入了解后,发现「异态」的潜移默化真的是防不胜防。

一年级下册28课【小伙伴】中,第一次出现国外名字玛莎、维加。

主要是讲外国小朋友互相帮助。

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题是培养孩子的诚实的品质。

但孩子名叫「雄日」,并配着日本小朋友的插画。

这两篇主题都没有问题,一个是互助,一个是诚实。

但为何非得挑选外国孩子作为故事的背景呢?

难道从中国小朋友找这两种品质很难吗?

到了二年级上册,这种情况逐步在推进。

书本中负面形象鲜有外国人的故事,而一旦涉及正面形象,外国小孩就出来了。

第七课【一分钟】讲的是,元元因为贪睡迟到了,引出守时的重要性。

而元元正是中国名字。

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讲的是看问题的片面,素材是古人的故事。

无声无息地塑造了古代国人的愚笨形象。

十九课【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是现代的小朋友。

其中一位小朋友不愿意借给同学水笔,同学不得已只能画出蓝色的树叶。

悄悄表现出不懂互助的形象。

而二十二课【窗前的气球】科里亚生病了,同学们不但来看望他。

还为他带来了气球,一片欢声笑语。

我不想搞成捕风捉影,但为什么外国小朋友出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如果你不信,请接着往下看。

02

随着前面的铺垫,二年级课本中外国小朋友好人好事的故事,也慢慢增多了。

国内的故事呢,基本都是反派角色,类似:

【一分钟】没有时间观念的元元,【蓝树叶】中的自私。

如果想要找个典型的正面故事,恐怕得追溯到一年级上册中的司马光砸缸和曹冲称象。

第七课【我不是最最弱小的】依旧表现的是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

这是让咱家的娃像人家学习啊!

第八课【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外国小孩名字卡罗尔不但进了生字表。

课后作业还要求用卡、罗、尔三个字组词,这是什么意图?

生怕孩子们记不住外国名字吗?

十三课【动手做做看】从标题就知道讲什么了,已经开始全方位展现外国小孩的优秀了。

课中学习他们的品质,课后还要在生字表里将名字烙下印记。

十四课【邮票齿轮的故事】又一次地描述了大英帝国的繁荣,可古代中国璀璨不比这差啊!

22课【我为你骄傲】这篇文章相当高明,通篇没有写外国名字。

但在文章结尾升华爱国情怀的时候,写了一个「7美元」。

所以,到底爱的是哪个国?

写个7元不行吗?这不是故意的吗

23课【三个儿子】也是同样的套路,没有出现外国名字,故事看上去没毛病。

但插图的是金发碧眼的小孩。

而后面文章的排列更高级。

26课【蜜蜂引路】,讲的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30课【爱迪生救妈妈】,看标题就知道中心内容了。

夹在两篇课文中间的27课,是寓言二则:负面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这样编排很难不会让孩子有小心思:外国人聪明、品质优秀,古人愚笨。

这不就是潜移默化地让小孩学着崇洋媚外吗?

03

马上到了三年级,孩子们也11岁了,正是树立三观的重要时候。

但课本就更严重了,40篇文章中,有十二篇就是歌颂外国小孩的。

第2、5、6课是前苏联的文章,【灰雀】主人公是列宁;【小摄影师】主人公高尔基。

因为关系密切,90年代也有这几篇,暂且说得过去。

当然,这也是编排课程的高明之处。

从始至终都透着一股温水煮青蛙的坏,润物细无声的狡猾。

开胃菜结束后,一道道硬菜缓缓推向眼前。

14课【蜜蜂】,这是写蜜蜂的文章,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插图完全可以配个蜜蜂就可以了,但插图非得出现个外国人。

15课【玩出了名堂】,有文化又会玩得完全可以写丰子恺、老舍或钱钟书。

但文中主人公是个荷兰人。

16课【找骆驼】这总该和外国没关系了吧?毕竟咱大西北骆驼挺多的。

文中也确实没有出现外国人,但配个外国人的图,不知道是几个意思?

26课【科里亚的木箱】是一篇老课本,小时候也学过。

但从一年级下册就开始出现科里亚这个名字,接着二年级、三年级都反复出现。

为的是加强对国外名字的记忆吗?

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从配图可以看出这是讲中国故事,但文中一个中文名字都没有。

都是用男孩、女孩、教师代替,为什么涉及外国故事,生怕孩子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反差真的有点大。

31课【给予树】,单看题目你可能不知道讲什么,还有一种树叫给予树?

翻看内容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是讲圣诞树。

看似主题是讲给与的快乐,但隐隐地在传递西方文化吗。

要知道圣诞节原就是基督教纪念耶稣的节日,安排这样的文章目的何在?

先不要忙着生气,因为同样的主题,在四年级下册将会再次出现。

不过标题换成了【给予是快乐的】,内容依旧是圣诞节的故事。

非得这样解释给予的含义吗?

32课【好汉查理】,题目已经很直白了,外国好汉的故事。

正面形象又和我们没有关系。

说起好汉,水浒108将难道挑不出一个适合小学生读的人物吗?

从三年级开始,课后阅读也开始穿插着外国小朋友的故事。

【作风车的故事】主人公是牛顿,科学家我就不说了。

【信箱】这篇我就不太懂了,这是想让孩子们学习什么?

接着就到三年级下册了,虽然国外故事比例没有明显增多。

但涉及内容范围更广,影响也更深入了。

开篇文章写燕子的内容,很不错。

第6课【燕子专列】就来了:瑞士女孩救了十几只燕子的故事。

小燕子穿花衣,这不是我们小时候唱的歌曲么?

爱护燕子的故事,从我们自己中间找一个,也不算太难吧?

8课【路旁的橡树】,苏联工程师想方设法的保住了这颗小橡树。

文章结尾是精华,这样写道: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看起来又和我们没关系。

顶级「基建狂魔」的我们,这样「高尚」的例子应该比比皆是吧。

14课【检阅】,这总该说咱自己了吧?

没有,还是说的外国。

每次国庆,大家最期待的就是帅气统一的正步走。

怎么到了小学课本中,非得配合金发图呢?

这里说一句其心不好,不算过分吧?

15课【争吵】是意大利小朋友,讲的两个孩子从吵架到和好的故事。

19课【七颗钻石】童话故事,写俄国人小朋友的。

20课【妈妈的账单】,表现母爱的文章,小彼得用的货币芬尼,是德国货币。

22课【月球之谜】科普文,展示美国的。

大家仔细看一下下册涉及的这些国家,俄国、波兰、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

是不是很熟悉,基本囊括了八国联军的那些国家。

在27课【卖木雕的少年】,我猜编辑是想展示中非之间的友谊。

但友谊互相的,为什么文中只提到了非洲小朋友送木雕。

却没有写送木雕的原因?

再往下延伸一下不是更好吗?

而不延伸的读感就是非洲小朋友真优秀。

05

四年级就更有意思了,当外国国家的名字和文章标题连起来,就会看到更多的内涵。

法国的【蟋蟀的住宅】、英国的【巨人的花园】、保加利亚的【幸福是什么】、日本的【去年的树】、荷兰的【牧场之国】、美国的【自然之道】。

最不能忍的是【尊严】这篇文章,讲过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

这样的主题选这样的国家和人物,到底意欲何为呢?

五年级、六年级的课本也是这样,有很多讴歌赞美外国人的文章。

我们不反对存在外国课本,90年代的课本也有国外的优秀作品。

但占据的比例极少,且文章质量极高。

而现在课本中外国作品不但显著提高了比例,且都是正面形象。

其中很多内容完全可以用传统素材代替,毕竟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000年。

没有过硬的品质,那是不可能的。

像【检阅】、【尊严】、【幸福是什么】这类型的素材,真的觉得一定要用自己的素材。

配图可以用中国面孔,就尽量少用金发碧眼的孩子。

毕竟,教材不是普通的教材,它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是根基。

小学正是孩子们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他们爱学习还格外细心,总能发现成人关注不到的点。

如果课本中多次宣扬圣诞节,那日后如果孩子们更喜欢过圣诞节。

也就不难理解了吧?

如果课本中穿插着大量的外国元素,传统精华自然就被稀释了。

随着年月的增长,落花结果后,再想着回头。

或许就晚了。

目前大家的普遍关注点都在插画上,但你要想想。

画中那么明显的丑化和扭曲,使用多年后才引起关注。

也不知道课本中着这种更加隐晦的内容,何时才能走进大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