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你是否也曾在心中默默思考过那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过去,我们或许都追求着「优秀」这一闪耀的标杆。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名人名家都在强调: 比起外在的优秀,内心的强大才是孩子未来最坚实的基石。
你是否还记得乔布斯的那句名言:「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是的,我们要培养的,正是那种能够听从内心声音、坚韧不拔的孩子。
想象一下,当孩子面对生活的风雨时,如果他们的内心像一颗脆弱的生鸡蛋,稍一触碰就会破碎。
但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铸造一颗如全熟鸡蛋般坚韧的内心,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难,他们也能保持完整,坚韧不拔。
那么,如何为孩子的内心筑起这座钢铁长城呢?以下 六句魔法般的话语 ,或许能为你指明方向:
一、「你来帮帮我好吗?」——给孩子责任感
教育专家卢勤曾对父母提出忠告:莫要自比高山,视子女为依附的小草,令其依赖、仰望乃至惧怕;也不宜做那庇护小鸡的大伞,为孩子抵挡一切风雨,致其脆弱无能。
建议转换角色,让子女成为巍峨之山,他们将茁壮成长;赋予他们大伞的角色,促使他们自立自强,撑起一片天。
当父母向孩子请求:「能帮帮妈妈/爸爸吗?」这简单一问,实则播下成长的种子。
借助协助父母的机会,孩子感受到被依赖的价值,逐步变得坚强而有责任感。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对年幼的儿子说:「你是小男子汉,要保护妈妈哦。」进入幼儿园后,她更频繁地展现柔弱,向儿子「求助」:
「这个太沉了,妈妈需要你的力量。」
「妈妈分身乏术,能帮忙打扫一下吗?」
「拼图怎么玩的?你能教教我吗?」
通过母亲的「示弱」策略,孩子早早就学会了独立与担当。
正如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所言:真正强大的父母,懂得适时放手,因为父母的过分强大,或会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
孩子的成长路,需父母适度退场与恰当引导并行。
真心为孩子着想,父母应适当展现脆弱,给予孩子关爱他人的机会和承担责任的空间。
在实践与挑战中,孩子方能步步成长,收获满满。
二、「你又进步了!」——给孩子成就感
在【少年说】节目中,一名少女鼓足勇气站上高台,向母亲坦诚心声:
「妈妈,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可我也在不懈努力,为什么你不留意我,每次都要用批评来伤害我呢?」
母亲淡然回答:「我明白我的批评不曾间断,那是因为我察觉到,如果我不批评你,你就会有点飘。」
女儿含泪倾诉,表明自己不适合这种严厉的方式,而母亲仍旧坚持己见。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倾向于采用批评作为激励手段。
他们未曾意识到, 持续的贬抑非但不能激发孩子的斗志,反而可能在反复的挫败中消磨其意志。
人天生渴望赞美与认可。积极地肯定,比起责备和打压,更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常常告诉孩子「你又向前迈了一步」, 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为他们的每一份努力喝彩,孩子心中便会逐渐累积起自信与勇气的基石。
未来,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便能迅速找回信心,视难题为可征服的挑战,进一步激发自我信念。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孩子深信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
因此,多一点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与鼓舞,让他们在持续的进步之路上坚定前行。
三、「我相信你?」——给孩子信任感
一段风靡网络的视频曾展示过这样的故事:
母亲接到教练反馈,指孩子足球基础不佳,
但她却对儿子说:
「教练夸奖你异常努力,进步连连,只需再加把劲。」
孩子受到鼓舞,立刻重返球场,满怀激情。
尽管训练中,落后与跌倒频现,
母亲依旧传递坚定信念:
「无妨,一步步赶超前人即可。」
在这份坚定不移的信任与鼓励下,男孩的球技日益精进,终在一赛中助力团队夺冠。
【心理暗示力】一书强调,正面暗示让人日渐自信勇敢,激发出潜在力量。
同样, 父母的「我相信你」如同强心剂,让孩子内心涌动「我可以」的正面情绪,驱动自我超越,愈发坚韧。
面对孩子失落,我们应避免消极打击,转而坚定告知:「我对你有信心,你能行。」
遭遇连败,非批评之时,而是以「你有能力做得更好,我对此深信不疑」鼓舞。
教育的奥秘,陶行知先生一语道破:「在于信赖与释放孩子的潜能。」
我们的信任,如同甘露,滋养着孩子的自信与自强,为其成长之路提供不竭动力。
四、「这件事你来做决定」——给孩子自主感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研究揭示:儿童自一岁起被赋予选择的权利, 其成年后相较于仅遵从父母指令的同龄人,展现出更强的自制力与更高的独立性。
知名主持人敬一丹在某节目中透露,她频繁对女儿传达的信息是:「抉择由你。」
无论衣着挑选还是小事决定,她均放手让女儿自行把握。
即使面对女儿的求询,敬一丹依旧坚持让女儿手握决策的舵盘。
这一做法使得女儿随年龄增长,独立见解与主见日益显著。
「你有权自己决定」 ,这轻松的话语蕴含双重深意: 它既是培养孩子决策能力的土壤,也是教会他们自我负责的种子。
当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自主与控制的意识将生根发芽。
即便偶遇失误的选择,亦是成长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在锻炼中铸就孩子坚强的内心与稳固的自我认知。
因此,父母应当在日常中提供更多决策场景予孩子实践。
小至餐食与穿着,大到兴趣培养与专业选择, 每一次「我来决定」的体验,都是孩子无惧挑战的精神支柱,亦是其遭遇挫折后重振旗鼓的能量源泉。
五、「我永远爱你」——给孩子归属感
知乎上热议的话题探讨了这样一个现象:父母不善言表的爱,如何在孩子心灵深处投下阴影?
众多网友分享,让人唏嘘不已: 这样的成长经历易导致孩子内敛、自卑,甚至形成一味取悦他人的性格。
诚然,这些孩子内心深处明白,父母并非无情,只是不善表达这份深情。
然而,未曾宣之于口的爱意,不经意间在亲子间筑起了一堵墙,渐行渐远。
那简单的三个字——「我爱你」,绝非可有可无的轻飘飘言语。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那些感知到自己被母爱偏爱的孩子,往往自信满满,拥有不可动摇的乐观,展现出英勇,并在生活中屡获成功。」
因此,别再将爱深埋心底。
当孩子面临外界质疑,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别害怕,爸爸妈妈的爱是你永恒的铠甲。」
孩子情绪失控时,伴其左右,温和而坚决地指导:「你的行为有所不当,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你的爱。」
在平凡的日子里,也不忘时常低语:「我爱你,你永远是我们的宝贝。」
这重复千万遍的「我爱你」,胜过万语千言,温暖着孩子的心房,为成长之路铺设爱的路基。
它让孩子坚信,无论未来的挑战多么艰巨,背后总有父母坚实的臂膀作为依靠,给予力量,支撑他们勇往直前。
六、「没关系的?」——给孩子安全感
不久前,一位学生向小才讲述了一桩校园小事。
班级中有一位女生私自带零食入校,不幸被教师察觉,依据班级规定,她面临两难选择:或是抄写班规三遍,或是慷慨馈赠全班同窗以零食。
这让女孩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以至于整个上午都泪水涟涟。
缘何如此?
原来,班规洋洋洒洒三十条,三遍抄毕,无疑耗时甚巨,难免引来母亲的察觉;而选择后者,她的零花钱又捉襟见肘,求助母亲成了唯一出路,同样免不了责备。
于是,无论惩罚的天平倾向哪边,似乎都预示着一场来自母亲的责骂。
现实生活中,不乏此类父母,孩子偶有过失,迎接他们的往往是暴风骤雨般的责难。
如此一来,孩子愈发畏惧犯错,更害怕错误被父母知晓。
【原生家庭】一书中点醒我们:「孩子理应享有犯错与纠错的权利,一次错误并非世界末日,它是探索未知、树立自信的必经之路。」
一个内心坚韧的孩子,应当敢于犯错,并能从错误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
实现这一点, 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在孩子犯错之际,拥抱他们的不完美,宽容以待,让他们在错误中汲取教训,茁壮成长。
一句简单的「没关系」,非但不是放任,反而是深沉的理解与关怀,它为孩子构筑起满满的安全感壁垒。
小才有话说——爱意不要藏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为人父母是一件难事,自己的言行、平时的教导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
所以,给孩子多点安慰,少点抱怨;多点鼓励,少点贬低;多点放手,少点干涉。
送给孩子强大且丰盈的内心,是父母给孩子一生中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