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长成这样,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022-12-08亲子

作者:袁越

众所周知,我们的肤色、眼睛颜色和乳糖代谢能力大都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我们的身高、体重和运动能力则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养成的因素。

「先天还是后天」(Nature versus Nurture)这个说法最早是由18世纪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率先提出来的,此人是优生学的鼻祖, 他的本意是不想让那些「有缺陷的人」留下后代,以此来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 。优生学后来成了种族歧视的理论基础,被学术界唾弃了,但「先天还是后天」这个说法却被保留了下来,甚至成为人类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因为多数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优秀的人,这类研究也许可以提供帮助。

【小谢尔顿】

对于绝大部分生理特征而言,「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并不难回答,真正困难的是智商、性格和行为模式这些涉及大脑结构的问题,因为研究手段太缺乏了。目前只有两种研究方法被普遍认可,一是对比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二是对比亲兄弟姐妹和领养的兄弟姐妹。 这两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把孩子的成长环境作为固定变量,从而研究遗传对孩子的影响。

2022年9月24日出版的【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杂志刊登了一篇非常全面的综述文章,分析整理了迄今为止所有这类研究的结果,发现遗传因素对于孩子成长所做的贡献率约为50%。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认为先天和后天各占一半,那可就错了,因为假如你再单独研究一下成长环境的贡献,就会发现像父母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和学校状况等可量化因素对于孩子成长的贡献合起来最多只有17%,最少甚至可以到零,即没有任何影响。

把这两个数字相加,我们就会发现还有33%~50%的差额没法解释。于是又有科学家将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这两大类 ,前者指的是前文提到的那些可量化因素,对于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后者指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细微差异,比如双胞胎中的某一个人在某一天无意中看到了一幅画,大受震撼,从此改行当了画家,而另一个人阴差阳错没有看到这幅画,于是选择了另一条职业道路。

【老友记】

虽然这个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毫无用处,因为这些非共享细微因素完全是随机的,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无法控制,因此也就无法变成育儿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当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是偶然事件,完全无法预测。

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归根结底是由脑神经网络所控制的 ,一个成年人的大脑中有将近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都和成千上万个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因此总的连接方式是个天文数字。基因只能控制神经元建立连接的总体原则,但大脑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无数细微的扰动,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大不相同。换句话说,基因就好比是中餐的菜谱,其中的「盐少许」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导致最终炒出来的菜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味道。

【小别离】

这个解释对育儿产业来说是个灾难,因为它证明家长的教育方法没那么重要。 心理健康咨询师们也不喜欢这个解释,因为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追问客户的童年经历,希望从中找出问题的根源。

当然了,我们针对的是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到了严重的虐待,那就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