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讲,溺爱是最差的教育方法,如此养大的孩子都不成器。
溺爱的两种方式: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会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不需要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父母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溺爱方式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机会,父母习惯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并将其作为孩子的真实感受。
包办型溺爱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对孩子则有求必应,无论孩子提出多么不合理的要求,父母都会尽力满足。
这种溺爱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狂妄自大、依赖性强、自卑或任性的性格。
纵容型溺爱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生活,并且遭遇挫折时容易产生严重的逃避行为。
几乎每个爱无能的父母,都会说,我就是太溺爱孩子了。
溺爱的背后是自私,根本看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
而养孩子的幸福在哪里呢?
比如, 在孩子开心 地 玩着食物,手舞足蹈时,你看见了他,你被他的喜悦和临在感染,你们相视一笑,就是幸福链接的时刻。
妈妈的生命,被这样扩展和滋养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
孩子的幸福在于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时,他被妈妈看见了!
妈妈感受到他的开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确认。
而养孩子的辛苦在哪里?
在于孩子专注玩食物时,妈妈对孩子当下的感受视而不见。
妈妈 睁着眼睛 ,却是全盲,焦虑的活在头脑想象的世界里,盯着孩子一举一动:
他今天才吃了一个蛋怎么就不吃了,他总是这么玩,不成规矩,会营养不良的,我该怎么训练纠正他的不良习惯......
这样养孩子,对于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一场酷刑。
这种总能扫兴的父母,就是时刻活在头脑中的父母。
成长中,他们在现实中碰撞淬炼的机会太过匮乏, 以至 于无法与情感产生链接,故习惯于依赖头脑的推理。
当一个孩子的感受经常被父母看见,被父母重视,这个孩子天然的就会懂得体贴他人的感受,同时尊重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尊重规则,同时他是温暖流动不僵硬的,且情商会特别高。
心理学上讲的情商是指既能及时觉察自己的感受又能共情到他人的感受。
而总是被说教被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场合会不受控的「人来疯」,侵扰他人。
孩子除生理上的痛苦带来的尖叫哭闹和撒泼打滚外,其他情绪上的对抗,要么是不满足,要么是被侵扰所致。
如
需要父母的亲密陪伴,没有得到满足;当下需要探索体验某个事物,不被允许等。
当下的不满足带来的大哭大闹,必然是长期不满足做基础的。
大多数时候被痛苦满足的孩子,遇到某些不能被满足的情况,孩子会很通情达理且好商量,不会哭闹死缠。
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说话,不请自来地教育孩子该怎样,越俎代庖地替孩子做事情、做决断,实则就是在不停地侵扰孩子。
孩子无法专注在自己的空间里不被打扰,所以才会容易尖叫、暴怒、焦虑不安。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莫名其妙地尖叫,那么他至少有一个抚养者,很喜欢唠叨说教,经常没完没了对孩子指指点点。
无论他说的内容多么正确,语气多么温和,都会让孩子反感。
说教实则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不安丢给孩子的方式,孩子被家长的焦虑如潮水般包围,肯定感觉会疯,故用尖叫寻求自保。
经常满足会带来快乐,人性就是如此简单。
孩子一旦和你想象中不一样,你就给孩子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孩子不闹情绪才怪。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先处理自己。
先觉 知到 自己的评判,放下评判,单纯地去观察孩子,感受孩子,倾听孩子,你 就会 了解孩子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痛苦是什么。
有可能是孩子的一个欲望没被满足,有可能是孩子的一个恐惧没被抚慰。
就算你搞不清楚他为什么痛苦也没关系,只要你不去评判孩子,只是接纳他,允许他的情绪, 孩子自然就会从情绪中走出来。
同时,当孩子确认父母愿意回应他、保护他,愿意呵护他的感受,孩子遭受侵害才会勇敢告诉父母。
否则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吓住了。
对于孩子来说,天然就能完整体验一件事,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而痛苦则来自于父母的控制评判干扰。
对于成年人而言,父母的控制评判早已内化于心,自动运行来干扰自己完整顺畅的体验,甚至是彻底陷入剧情去演戏,早已忘记初心。
生孩子之初,我们盼望的永远是孩子健康快乐长大,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初心渐渐被不稳定的内核所淹没。
最终演变成,生孩子好像就是为了当作敌人去战斗,彻底被剧情控制洗脑,失去了当父母的初衷, 忘记了初心——每个人都渴望被允许,渴望以我本来的样子被爱。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专栏有疗愈创伤和人格成长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扰,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