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你必须要明白的道理,否则买再多的绘本分级和上再多的外教课也只是无用功!
以下是结合盖老师的中国孩子启蒙路线笔记整理和本人两年多的启蒙经验整理。本文较长,可以先收着,遇到相关问题随时拿出来读一读。(整理不易,如果觉得好的话麻烦 一下)大概包括以下几点:
1.英语学习的习得与学得。
2.绘本与分级的关系。
3.分级与教材的关系。
4.英文耳朵怎样磨?
5.英语思维从哪里来?
6.自然拼读该什么时候开始?
7.英语启蒙会不会干扰孩子的母语?
8.语言学习有没有捷径可走?
9.适合中国孩子的双语启蒙路线。
一、英语学习的习得与学得。
语言的学习一般分为两种:学得与习得。
学得(learning): 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比如,我们这代人的学习英语方法,背单词背句子背教材背语法学音标。
习得(acquisition): 指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比如,小孩学说中文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潜意识过程,并没有经过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教材,背课文,而且在中文环境中自然学会。这一过程就是「习得」。
「学得」虽然枯燥,但是短期看却很有效。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学业的考试,那这个目的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
让孩子在最美好、最有无限可能的童年里,把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外语学习上,还学得这么累,这么折腾人,真的只是为了考高分吗?
事实上,还有一种不那么折腾人的学习方法,也能让我们学好外语,这就是「习得」,更接近我们母语的学习方法。像学中文一样学习英语。
让宝宝像学母语一样来学英语,不翻译,不学拼音和音标。
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教孩子学说话的?我们是否会准备一堆卡片写上字和拼音让他们认呢?当然不!
宝宝,饿了吗?我们要吃饭啦!(白色的是米饭,绿色的是青菜)
宝宝,我们该洗澡了(哦,这是毛巾,这是沐浴露,那是洗发水)
宝宝,我们该睡觉了,你看外面天都黑了!
跟宝宝每天不停地说呀说。。。
那宝宝是怎样学会说中文的呢?不管对不对,先讲出来。在真实的情景中自然习得。从简单的爸爸,妈妈开始,饭饭,吃饭,我饿了,我要吃饭了!
语言的学习必须遵循「听,说,读,写」。听力优先。而我们传统的英语学习开始就是读写,这导致我们学了几十年的英语却还是哑巴英语。
我们都是先学会倾听和说话,几年之后才有机会学认字、学写字的。
「学得」则刚好相反。重阅读,重语法,把一句话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开始就保证准确性。
我们大多数家长的理念中,外语只能学得,所以对儿童的外语启蒙,也总是走学得路线。
比如:让刚接触英语的儿童去学一套教材,听说读写齐上,并一开始就学习语法。这么做,严重违反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放弃了儿童与生俱来,比成人强很多的习得优势,而用他们不擅长的学得方式费劲地学习,弄不好会毁了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绘本与分级的关系。
「绘本」的原文是picture book,其功能是亲子阅读,即爸爸妈妈读给孩子听。
绘本的图画比较精美,作者的文字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语言也很讲究,有的押韵,有的用排比句,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绘图方式和语言特点,体现着绘图者和作者的匠心。可以说绘本的图画美、语言美,具有可欣赏性。
「分级读物」的原文是graded reader或leveled reader,是国外孩子上小学后学认字、学独立阅读的读物,适合 5-7岁儿童。同绘本相比,分级读物的图画就没有那么精美了,因为图画的作用是辅助性的,文字才是它的重点。
分级读物具有学习性,通常有一个隐藏于后面的体系,或者从自然拼读(phonics)的角度来编排,或者从词汇的角度来编排,或者从语篇的难度来编排。正因为这个体系性和循序渐进的特点,分级读物的用词和句式是控制的,是按由易至难的原则设计的,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分级读物的语言的优美性和趣味性就不如绘本。
而绘本图画更精美,语言更优美,尤其是一些引进版的点读绘本,不仅可以解决英渣妈妈的发音问题,还有专业级别的音频配套,比如廖彩杏书单配套的JY音频,令很多初期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由此爱上阅读和英语启蒙。
不了解廖彩杏书单的朋友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章
绘本如诗歌,分级读物如教材。一个具有欣赏性,一个具有学习性。就像我们中文启蒙一样,一些家长会给孩子从小读三字经,读诗歌,熏陶中华文化。外语也是一样,但如果仅仅只是用绘本或者教材单一做为英语启蒙的资源,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看到网上许多妈妈推崇用读大量的原版绘本的方式来给孩子启蒙,真的没必要,我们普通家长,如果非要买,那就买一整套廖彩杏或者吴敏兰书单,完全可以用从1岁到10岁,每个阶段都可以拿来读一读。
家长应该多管齐下,动用各种资源为孩子创造立体的需要环境(最重要的是听)亲子阅读和分级读物,只不过是英语启蒙这个大工程的一小部分。
三、分级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与读物的关系:骨架和肉
如何看待教材与读物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如何看待「学得」与「习得」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不学教材不行,光学教材也不行!
就像盖老师说的:教材和读物就好像一个人的骨架和肉,互相依存。教材的作用是建构起语言的骨架。而读物就是骨架上丰满的肉。没有骨架,语言就是一团肉泥,立不起来,张口就是错误。而没有肉,语言干巴巴的,就会那么几句。
我们要用教材搭起骨架,用读物往上面填肉。教材在课堂上学,读物在家里看。
教材承担「学得」任务,读物承担「习得」任务。
2.不要用读物充当教材
我看到一部分家长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特别重视阅读,拿分级读物当教材。让孩子一本一本地学。
首先,这违背了「听说领先」原则。读分级读物是「读」,「读」应该排在「听说」有了一定基础之后。
如果没有听说做基础,或听说训练没有同时进行。光用分级读物当教材来学英语的话,会越学越吃力,因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分级读物进阶很快,复现率又不高,随着级别增高,单词量和句子逐渐增多,会超出孩子的接受能力。其实这样一本一本地学,只能学一本会一本,学几个单词会几个单词,不会有快速、突破性的进展。
分级读物里的词汇大多属于书面语言,不能覆盖日常交际里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还会造成孩子的交际困难和口语弱项。家长们要明白,外语启蒙的路线,可不只是一条阅读路线那么简单。
其次,分级读物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训练孩子的「读」(「拼读」和「阅读」技能),这是一种单项技能,并不能代替全面的、「听说读写+语法语用」全包括的综合性教材。
教材具有体系性,内容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尤其讲究新知识点的循环复现,比分级读物考虑得周到。低级别的教材肯定以「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来编排,适合启蒙阶段的儿童。即便对「阅读能力」这一单项训练来说,教材和分级读物也各有各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教材可以在学校课堂精读和做阅读理解,分级读物适合在家泛读。一个解决质,一个解决量。
量变到质变,永远不要含糊其辞,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一定会渗透在孩子长长的人生岁月里。
四、英语耳朵怎么磨?
网上看到很多家长把「磨耳朵」理解成不管懂不懂,先给孩子放着儿歌,「熏陶着」。
不理解的输入等同于噪音,是没什么用的。请想象一下,如果让我们家长听阿拉伯语的广播,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无论听多少遍,重陶多长时间,也学不会阿拉伯语。
有人说,给小小孩放录音,会让小孩产生比别人强的「听力辨音」能力,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因为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这样的小孩比别的孩子外语语音更好,很多孩子从3岁或4岁甚至5岁才接触英语,照样习得了标准的语音。
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有一定的基础,比如,能理解录音的一半内容,通过反复收听,连蒙带猜,每听一次都会有一点收获。这样「磨耳朵」的方式好吗?
其实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低效。在刚开始给凯文英语启蒙的时候,我每天都坚持给凯文播放音频,可是坚持了一两个月后,发现他连一个单词都说不出,然后就开始大量翻阅相关的书籍和视频后,才发现我的方法有问题,经过调整,凯文果然很快就从蹦单词到简单的句子输出。
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妈妈给孩子放英语小说给孩子听,孩子一开始听不懂,妈妈依然坚持给放,放了不知多少遍,突然,孩子听懂了,从此「开窍」,同系列的小说一直听了下去。首先,我对这种故事的真实性有所怀疑。其次,如果换是我,我会搭好台阶,循序渐进,不会让孩子听不懂。最后,我追求台阶越小越好,最好能听懂 99%,只有 1% 不会,这 1% 孩子会根据语境猜出来,轻松地一遍听懂,一本听完,很快进入下一本。进阶快,输入量大,过程愉快,这才叫高效、乐学。
五、英语思维从哪里来?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外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最难的就是「说」。成年人普遍被「哑巴英语」所折磨,我遇见过很多具有相当好的阅读水平的成年人,一说话就磕磕巴巴,搜索不出正确的词。
这种现象是语法翻译法这个落后的学习方法造成的。我们这一代成年人当年学英语时,普遍将汉译英背单词,没有建立单词的图像,属于典型的「学得」,结果就是单词成了「显性知识」,储存在大脑的「知识记忆区」,没有储存在「语言区」,不能快速地、甚至是无意识地调用。
跟别人说话的时候时间短暂,没有时间组词造句、套用背过的文章,也没有时间用语法检测自己说的话是否规范,说话人的关注点只能是意义,而不是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最考验学习者是否建立了英语思维。
儿童学习英语,相对于成年人的优势之一是母语还没有那么强大,概念的建立可以不通过母语,直接输入大脑的「语言区」,将来可以快速地调用。积累一定时间后,就可以用英语思考了,即建立了英语的思维。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英语不要通过汉语,要发挥出孩子的年龄优势。
拿什么判断一个孩子的英语好不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他在英语环境中能不能无障碍地进行交流。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如果不能交际,即便考试分数很高,也是走错了路。
六、自然拼读什么时候开始?
自然拼读是近年才比较流行的概念,很多家长不太明白自然拼读和音标两套系统到底有什么区别,学了一个还要不要学另一个,学哪个好等等。
中国人学自然拼读和音标,都是为了解决英语的发音问题,至于学哪套系统,取决于你想怎么学。如果你想用「母语法」学,即像英美孩子一样学,那么,学自然拼读。如果你想用「外语法」,即传统方式学,那么,恐怕还是得学一下音标。
用「母语法」学是有条件的,即学习自然拼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足够大的听力词汇量。
这就是很多专家为什么说学前要积累3000 听力词汇的原因。其实,自然拼读最大的目的是为了阅读。而不仅仅是念出单词。我们外语学习者拿它念单词,只是用到了其功能的一部分。自然拼读的原理是这样的;拿 desk(桌子)这个词举例,一个母语小孩看到d,e,s,k这四个字母之后,就用自然拼读的规则去发音,/d/-/e/-/s/-/k/,哦,desk呀!他就懂了这个词的意思了。也就是说,自然拼读是一种解码的能力,孩子通过解码技能(decoding skill)把印刷物上的文字读出声(sound it out),把文字的音发出来,同脑海里早已有的音一印证,就明白了单词的意思,就能读懂书上的字了。如果小孩脑海里事先没有输入这个词的音和意思,那么即使读出来了也不知何意,就没什么用了。
可是,自然拼读只能解决70%-80%的单词发音问题,因为英语里只有这么多的词是规则的,还有一些不规则的词,仅仅看到拼写根本确定不了它的发音。这时怎么办呢?因为母语者有大量的听力词汇,这些词汇的发音和意思他都知道储存在他的大脑里。遇到不知道怎么读的词,他可以用不同的发音去猜,去试错,一日试出来的音他听到过,就知道怎么念了。此外,根据上下文,母语者也容易猜测出不认识的单词的意思,有了意思,一对照拼写,也就推断出了发音。而我们外语学习者就不同了。如果没有母语者那样的听力词汇量,这 20%到 30% 的单词就无法读准。好在现在的电子词典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点击发音的按钮多听几遍!
所以,要学自然拼读,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听力,听力词汇量越大越好。否则,如果听力词汇量没多少,还是老老实实地学音标,靠音标把音读准。音标是专门为外语学习者发明出来的表音符号,母语学习者是不学的。音标的好处就是它的清楚性、全面性,看到后就能很确定地发出音来。音标大体分为英式的IPA音标和美式的 KK音标两种,分别标注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中国学习者大都学的是英式发音。
现在,有的培训班夸大了自然拼读的作用,说学了自然拼读就「见词能读、听音能写」。自然拼读法有局限性,只有部分规则的词能够做到「见词能读、听音能写」(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比 70%更少。比如:你听到 doctor 这个词的音的时候,你怎么知道它不是拼成 dockter 呢?),绝对不是全部。对于不规则的词,中国学生可以说是束手无策,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如果没有音频,还得去学音标查字典。
七、英语启蒙会不会干扰孩子的母语?
很多人认为,同时学两门语言会造成孩子思维混乱。有人告诉我,他们家里,孩子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说多种方言,孩子从小暴露在多种语言环境中,到三四岁都说不清话。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同时学两门或多门语言会造成孩子语言混乱。
我自己的心得是,这种混乱只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和单语学习者相比,多语学习者的失语期相对较长,因为可理解的输入量不够。但只要方法对路,孩子开口说话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有机会形成双母语能力。如果因为短期的混乱而放弃,真的非常可惜!
我身边的双语孩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广东,父母双方都是本地人,孩子和他们交流用粤语,但见到其他小朋友就转成了普通话。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从小听方言和普通话长大的,长大后两种语言说得都很溜。能不能成为双语者,跟孩子的天分关系不大,但跟父母的理念与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在和周围不同人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只要父母有意识地提供双语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成为双语者。
双语同时学习,的确会在前期造成一些混乱。因为在单语环境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随着对世界的深入认知迅速发展。而在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语言本身的差异就会让孩子产生疑问。
通俗来说,就是孩子不知道自己吃的是苹果,还是Apple。他们开始会疑惑,但很快就会明白,和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孩子通过不断交流便能将语言分开并准确使用,所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就够了,要相信孩子的语言天分。
实验表明,在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出现认知缺陷、发育迟缓、语言混乱等情况,而且智商更高,反应能力比单语环境中的孩子更强!
八、语言学习有没有捷径可走?
「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任何技能,
要想学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都需要一万小时的时间投入和「深练」!
学外语也不例外,学到「同声传译」的水平,恐怕也得一万小时。但大多数人用不着学到这个程度,要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学习三到五千小时还是有必要的。习得没有捷径,唯有大量、坚持接触。用来习得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量,要为孩子准备大量的泛听和泛读材料,只学教材或者只精读一本小说,是无法做到习得的。
九、适合中国孩子的双语启蒙路线。
语言习得不是把语言材料往孩子面前一堆、把录音一放那么简单,家长要掌握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在不同的时期做不同的事情,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儿童在家习得语言,大概要经过以下这四个时期:
1.启蒙阶段:0-3岁,先听说
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听,听多了再说,即「文盲」阶段。
在这一阶段,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英语的环境,让孩子多接触英语,多听英语。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着手,建立英语语音和实物图像之间的关系。建立英语思维。目标是让孩子基本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指令,不断扩充听力词汇量。
可以和孩子说日常用语,做游戏;可以给孩子看原版动画片和 flash 故事;可以听歌,唱歌;可以读分级读物给孩子听,或者放录音,让孩子看着图画书听。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立体环境中,吸收语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只要求孩子注意理解「意义」,建立英语声音和实物具象之间的关联,而不用注意文字。随孩子的喜好走,兴趣第一,大量输入。听到一定程度(儿童的沉默期一般是6个月到1年),孩子就可以有一些简单的输出。孩子天生有很强的语言吸收能力,不管是哪种语言,只要家长能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多接触、多听,让孩子将语言和图像建立起关系来,孩子就能很快习得这种语言。
在这一阶段,不提倡阅读、认字,更不要学教材、背单词、背课文。这么小的孩子用成人的方式来「学习」语言,不仅费时费力、枯燥无味,效果也极差,更浪费了孩子的习得能力,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在家中积累了1000听力词汇量以后,家长可以考虑在5岁时给孩子报个「外教口语」班,让孩子在口语课堂上与外教进行交际,在课堂上继续习得。
2.扫盲阶段:4-6岁,自然拼读
在孩子能听懂绝大部分生活用语、简单的英语故事,听力词汇量达到一定水平后(我的建议是达到3000听力词汇量),给孩子报个自然拼读班,正式学习 ABC字母和phonics英语拼读规则。学习之后,找一些简单的、练习拼读的分级读物让孩子读,掌握最常用的第一批单词的认读。
在训练阅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继续看动画片,开始裸听有声书,保证听力输入的量,并继续上一年的外教口语课练习口语。
这个阶段的习得目标是能阅读简单的图画书和分级读物,掌握一批最常用的单词,听说能力也同时得到提高。
3.全面发展阶段:7-9 岁,阅读、拼写、语法和写作
在孩子掌握拼读本领后,要逐步加大「学得」的比例。从7岁开始给孩子报班,系统学习一套教材,逐步学习英语的语法知识,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学得」的目标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全面发展。
在这个阶段,家庭中的习得重点是提高孩子的阅读难度和阅读量,广泛接触各个方面的英语,大量阅读分级读物和初级章节书、中级章节书。同时要一直坚持听的输入,听的内容以儿童文学为主,听的内容难度要高于阅读的内容
从这个阶段开始,在培训班的「学习」和在家进行的「习得」齐头并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提高阶段:10-12 岁,学科英语与学术英语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继续「学得」和「习得」两手抓。
学得的目标主要是为「小升初」考取一些证书,需要学习高级别的读和写技能,并向学术英语发展,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沟通能力。
家庭英语习得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孩子的阅读量、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接触各方面的英语资源,包括社科、科普和文学各领域。把英语的学习从单纯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将英语作为工具运用上。除了大量读,仍要继续听,听的内容扩展到较复杂的小说、科普节目、演说、历史地理社会知识,看有一定内涵的电影。
就像盖老师说的:我们这一代家长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脑中有理论,手中有资源,脚下有路线。
这是新一代家长培养英语牛孩所需的「武器」。家长可以不擅长英语,但要懂英语教学,知道该怎样做。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语言学家,掌握一门或多门语言是他们的本能。只要科学地开发他们的本能,扎扎实实地耕耘,就会走上一条充满惊喜的收获之路。
— END —
作者凯妈,365英语陪伴营创始人,公众号:凯妈的成长营 ,专注于家庭英语启蒙。励志帮助1000+零基础家长轻松实现家庭英语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