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掌声?当年那个笑嘻嘻的小男孩邓鸣贺,他的脸上总挂着笑容,但这笑容背后,藏着怎样的辛酸和无奈?他6岁登上了全国瞩目的舞台,而8岁却悄然离世,这到底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不可承受的重负?
邓鸣贺的故事让人想到那些早早失去自由的天才儿童。在小县城长大的邓鸣贺,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他的爷爷是豫剧迷,耳濡目染之下,小邓鸣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听着戏曲长大,四五岁就能哼出几段来。对于爷爷来说,这孩子简直是个天才,于是,不管小邓鸣贺自己怎么想,他的生活似乎就已经被规划好——练习、登台、表演,一遍一遍地重复。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天赋的延续,但也可以说,这是大人们自己未竟梦想的一种投射。
当年他登上春晚的时候,全国观众都记住了那个穿着红色小衣裳,画着红妆的小福娃。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乖巧又努力的孩子,用尽全力给大家带来欢笑。可是,那时的他才不过六岁,他的童年不是游戏和自由,而是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身体还没长好,嗓子早已沙哑。有人说,那个年纪的他或许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光环,只是被家人推着一步步往前走。
你可能会想,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会不会太辛苦?毕竟,表面上看着光鲜亮丽,实际上小小的他却已经失去了童年本应有的天真和快乐。而对于他的家人来说,也许那时候的掌声和关注让他们忽略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家人的想法可能很简单——为孩子抓住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在人生舞台上尽早出人头地。但在这些无数次被拉到聚光灯下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呢?
到了2013年,邓鸣贺突然被查出患有白血病。这个消息像一记重击,一下子击碎了所有关于光辉未来的美好梦想。谁也没料到,一个六岁多的孩子,竟然要开始与病魔作斗争。家人依旧没完全停止演出安排,有人会说他们过于冷酷,但也有人觉得,或许他们只是想让孩子的生活尽量保持正常,不被病魔所左右。可是,病痛哪里会给你留下讨价还价的余地呢?
那一段时间,邓鸣贺依旧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节目、舞台、访谈,一样不落。后来有人评论说,他的父母太拼了,把儿子当成摇钱树。你会觉得这些话过分,但或许也不无道理。可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或许只是不想让孩子的努力白费,想要让他的人生留下更多的痕迹。到底是他们做错了什么,还是这个社会对于天才儿童的期待本来就过于沉重?
反观其他一些童星,比如释小龙和郝劭文,他们小时候同样光芒四射,但成年后的人生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释小龙最终回归平凡,而郝劭文则渐渐淡出荧幕。还有像杨紫、张一山这样的童星,他们在荆棘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虽然经历了许多困境,但最终在成年后依然能活跃在大家面前。这样一对比,你会发现,童星之路并没有统一的公式,有人成功转型,有人黯然退场,有人甚至没有机会迎来成人礼。
在邓鸣贺离世后,我们回望这个孩子的短暂人生,那些掌声和荣誉,究竟带给了他什么?在年仅八岁的时候,他已经承载了远超自己年纪的期待与压力。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一个孩子的梦想,应该由谁来决定?家长的梦想和孩子的未来之间,究竟该怎样取得平衡?
其实,邓鸣贺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它也是这个社会对成功的急迫追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当所有人都在鼓励出人头地,却很少有人停下来问一问:那些奔跑中的孩子,累不累?那些被光芒笼罩的笑脸,背后是不是也有着疲惫和无奈?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也有了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机会,你会选择让他迈上这条路吗?还是说,你会把这个选择权交还给他,让他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舞台上笑得那么灿烂,真的就以为那是他们最想要的生活。可是,笑容的背后,是否也有泪水和倦怠?到底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那些掌声,真的值得吗?
这个问题,也许没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我希望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能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思考,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而不是把他们的人生变成了完成自己梦想的工具。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梦想。而作为家长,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他们推上舞台,而是静静站在他们身后,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会怎么做?是让他们在掌声中成长,还是在平凡中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