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人民日报:把自己修炼好,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3-11-30亲子

身边总能听到父母抱怨:孩子太难管了!

学习差、脾气大、不听话、整天就知道捧着手机......

樊登老师曾说过: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你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错了。要管好孩子,先得管好自己。」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是家庭教育出了差错。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和修行的过程。

因为只有父母优秀了,孩子才会跟随父母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出色。

那究竟应该如何修炼自己?

人民日报给出了9个建议,希望所有迷茫和焦虑的父母,一定要谨记于心。

01

修炼谈吐

有一个小男孩,在玩手机时突然爆了一句粗口。

一旁的爸爸听到了,上来就呼了儿子一巴掌:「妈的,谁叫你讲脏话的?」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折射出了父母粗暴无礼的模样。

你若总是大呼小叫、口出恶言,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杨绛先生曾说,说话有讲究,听话有艺术。

父母与孩子相处更是如此,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在他们面前肆无忌惮的说话。

伤人的话,挑刺的话,抱怨的话,粗俗的话,都要少说。

控制说话分寸,三思而后言,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滋养。

02

修炼外表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父母:

爸爸胡子拉碴,不顾形象,偶尔还能闻到一股子汗臭味;

妈妈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穿着睡衣和拖鞋就去接孩子;

一回到家,鞋子乱放,袜子乱扔,整个家里一片乱糟糟的......

孩子成长的初期,是通过眼睛去观察和了解世界的。

父母的衣着打扮,对孩子影响深远。

就像主持人敬一丹,看起来永远那么优雅得体,其实是受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

妈妈曾告诉过她:「任何时候别忘了爱自己,别忘了享受美。」

孩子从你的外表里,看到的是你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邋里邋遢的父母,永远也养不出知礼得体、品味高雅、热爱生活的孩子。

03

修炼举止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他有6个孩子,其中5个是博士,1个是硕士。

他从小就非常注重孩子礼仪和习惯的培养,并常常做给孩子看。

孩子刚会说话,他便让孩子跟着自己,学一些基本的礼节性用语:「爷爷好、奶奶好、叔叔再见、阿姨再见......」

孩子3岁左右,他会给孩子们示范待客之道,给客人拿椅子,请客人坐下,准备水果点心等等。

孩子上学了,他又特别叮嘱孩子,一定要礼貌对待同学,注意尊重老师。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

指的就是,不学会礼仪礼貌,难以立身处世。

礼貌待人,是我们一生的修行,也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

04

修炼品性

李玫瑾教授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提到:孩子的问题,多是由身边的大人造就的。

她还强调,不教而善,才是最好的教育。

意思是,如果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是善良的、正派的,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向善向上。

白岩松在采访中说,自己家住在顶楼,每天晚上坐电梯之后,他都会摁下「1层」。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晚上回家,这样可以方便他人,缩短等电梯的时间。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被儿子深深记在了心里。

慢慢的,儿子也有了这个习惯,而白岩松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做」。

父母其实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你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

05

修炼情绪

父母的怒火砸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是一道道伤痕。

若能发现问题,及时修补,伤口也能渐渐愈合。

若是熟视无睹,继续伤害,那么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毕淑敏曾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

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事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阴晴不定的父母。

控制自己的坏情绪,遇事少责备,平常多宽容。

这样情绪稳定的父母,是孩子之幸,是家庭之幸,也是自身之幸。

06

修炼心态

很多父母总忍不住为孩子担忧,怕他成绩不好,怕他落后于人,所以拼命拽着他往前跑。

孩子只不过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急的睡不着觉,觉得未来孩子的一辈子恐怕全完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孩子A比孩子B多练习了7周,训练时间也是B的三倍,可当到了第56周时,两个孩子爬楼梯的水平,竟然惊人的一致。

其实,等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会发现,以前焦虑的种种问题,其实完全是没必要的内耗。

父母的焦虑,只会耗尽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疲惫不堪,甚至走向抑郁。

收起担心,放下焦虑,稳住心态,怀揣着信任和期待养孩子,他们会比我们以为的更强大更出色。

07

修炼能力

有个初一孩子,在作文里抱怨父母:

「每次我在写作业,父母就在旁边玩手机。

天天回家说自己有多累,抱着手机就不肯撒手,怎么还好意思骂我?」

为人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用喋喋不休的说教逼迫孩子,却用松松垮垮的懈怠放纵自己。

想要改变孩子,先从审视自己开始。

你若是每天躺在沙发上,不学习,不看书,孩子又怎会自律上进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身教」的影响。

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打造一个学习型家庭,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浸润。

08

修炼思维

在餐馆吃饭时,看到一位母亲正在疯狂地指责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碗都端不稳,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而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

众目睽睽之下,孩子表情惶恐,攥着衣角不知所措。

类似的事情,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也曾经历过。

他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吓得不敢动弹。母亲闻声而至,却没有发火和指责,反而宽慰孩子,让他可以尽情地玩地上的牛奶。

等他玩够了,母亲又教他清理地面,并练习了如何用小手拿稳一只大奶瓶。

你看,孩子的错误,换个角度看就是成长的契机。

父母千万不要有固定思维,把某个偶然事件变成了:孩子就是这样的人。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09

修炼格局

纪录片【出路】里有这样两个孩子:

第一个女孩叫马百娟,来自甘肃大山深处。她喜欢读书,想要通过学习来改变眼前的困境。

可父亲却觉得,上学出来还是要打工,那为什么要上学?尤其是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

最终,她只能辍学,在16岁嫁给了自己同村的表哥。

另一个男孩叫徐佳,他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因为吃过没文化的苦,父母倾尽所有也要供他上学。哪怕父亲后来去世了,母亲依旧用一人之力供他读书。

经过几番努力,徐佳考上了武汉工业大学,在大城市里安了家。

这两个孩子的不同命运,也向我们揭示了: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如果你的眼里,只能看到一个世俗、渺小的世界,那么孩子的发展空间也会很小,你的短视会成为困住孩子的枷锁。

教育孩子,更应该放眼未来。


白岩松曾说:

「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

父母的思想、语言、行动,这些都会变成孩子的性格,也会变成他的命运。

有的父母,只知道埋怨孩子、责骂孩子,自己却从不反思和成长。

而有的父母,却在不断的学习和改变中,成为了孩子追寻的榜样。

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看的就是父母的修行。

把自己修炼好,才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