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用吸奶器追奶成功的人,我想说吸奶器的确能把奶越吸越多,但这是有前提条件——草粮充足!
如果奶少的妈妈,又想能够坚持母乳,那么,请和我一起来科学追奶。在学习用吸奶器追奶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泌乳的机理。
我们的身体是如何产生母乳呢?
我想说母乳是大脑生产出来,大概有很多人会来喷我。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总指挥——我们的大脑,生产完宝宝之后,妈妈的乳房(信号输入处)和大脑(总指挥)正在等待我们的订奶客户(我们的宝宝)吸吮告诉他的需求多少。
宝宝通过吸吮乳头,刺激乳腺,从而给予总指挥(妈妈的大脑)奶量信息。这时候,总指挥指挥产生泌乳素(促使乳汁分泌)和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和射乳反射)。这也为什么母乳更有利于母亲身体的恢复。
可是,孩子明明吸的不少,为什么没奶呢?很重要,任何奶源的产生是需要原材料,那就是妈妈的伙食。因此,想要孩子口粮足够,千万不要饿到母乳妈妈,那可是大罪!
想想母乳的两年,我的胃口就和老公一样能够干下四碗饭的人。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奶量少?
我们了解完身体的泌乳机制,那么,我们要根据泌乳机制来排查奶少的原因。
奶少的潜在原因分析:
①衔乳不正确,有效吸吮少
②饮食结构不合理,光喝汤水或者吃不饱
③睡眠不足,过于疲惫或心情不好影响总指挥
因此,想要追奶成功的妈妈一定要根据潜在原因调整,整个哺乳期一定要多睡,啥事别往心里去,心情一定要美丽。
针对有效吸吮少,我们该如何追奶?
通过吸奶器来增加有效吸吮刺激信号。
我之前查了一些资料,了解到pp追奶法。pp追奶法源自于【Breastfeeding answers madesimple】一书中有提到的「power pumping」。
这个方法是指白天把吸奶器放在一个妈妈经常路过的地方,比如客厅茶几上。只要妈妈路过看到吸奶器就拿起来吸5~10分钟,然后就停止吸奶,白天路过几次就吸几次,夜间正常喂奶睡觉。吸出来的奶放在一个瓶子里,可以4-6小时不要换瓶子和吸奶器(不过具体可以放多久要根据室温来决定)。
后来,我看见一个根据夜间泌乳高峰期pp追奶法,我自己亲身尝试了一下且小小改变了一下。其他人建议各吸10分钟,休息20分钟;我自己各吸5分钟再休息10分钟,只做了半个小时。
最后,我发现我实在太困再加上儿子也要夜奶,整得自己无法入睡。我果断放弃夜间吸奶,换成白天固定时间吸两次。
除了时间段的选择,更重要的是选一款让自己舒服的吸奶器来追奶。
我一开始不懂选吸奶器,后来是因为生理涨奶期,我实在太难受。老公见堵成石头的乳房,他赶忙做攻略给我入手了 羽轻云感电动双边吸奶器。
当时生理涨奶期,我选择轻缓模式移出乳汁,那简直是救了我一命。后来,我开始追奶,我愈加发现它的宝藏之处。
同样的泌乳效果,单边吸奶器的话,吸完一侧还要吸另外一侧,所需要的时间是双边吸奶器的两倍。
本来带娃极度压缩了个人时间,节约出来的时间对于妈妈来说是多么的宝贵。
收到羽轻云感电动吸奶器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别温暖的细节——配套着5种尺寸吸乳罩。我和孩子好朋友的妈妈是两种不同的乳房类型。她带孩子来我家玩的时候,她有时候也要排乳,正好有一款适合她的吸乳罩,完全不和我的冲突。
这完全兼容了99.9%宝妈乳头尺寸,避免了吸奶的不舒服感和吸乳罩不适配吸不出奶的尴尬。同时,吸乳护罩外侧有360度硅胶软边包裹,贴合性好,不积压乳房,舒适感不错。
追奶前,我选择①
按摩模式
,拟合孩子前期的快速吸吮频率(大于100次/分钟),唤醒乳房,快速激发奶阵。
之后,我再调整为②舒
适吸吮模式
,以正常母乳条件调试负压,吸力适中(他们家产品特色是柔吸力高效率)。没一会儿,我非常舒适完成了追奶的过程。
对于月子里或乳房敏感的妈妈来说,选择吸力更加轻柔舒缓的③ 轻缓模式 。背奶妈妈怕奶水减少,则选择吸感深缓的④ 高效吸吮模式 。
很多妈妈都有一个问题就是腰疼,我也不例外。幸好这款吸奶器不用我一直打直身体使用。由于他们家专利喇叭罩有115度的倾斜角度,配合轻柔吸力,实现115度的靠吸,而且不回流不漏奶。我完全靠在床上舒舒服服地吸奶。
我特别喜欢他们家的吸奶器,我一边吸奶,一边感受着通乳师的按摩手法,而且吸吮频率和我儿子吸奶的感觉特别相似。前期快而浅按摩泌乳,出奶后慢而深的吸吮。按摩泌乳吸吮的频率达到2次/秒。
一款好的吸奶器简直是追奶的助力神器。
讲到这里,我来讲我具体吸奶操作吧!
①追奶前,在茶几为自己准备一杯 温水or热牛奶
②放松心情,靠在舒服的位置,准备一边吸奶一边追剧
③准备好吸奶器,开启按摩模式,随后泌乳模式
④吸奶过程,小口喝水or喝奶
十分钟后,我就完成一次追奶。科学追奶让母乳喂养更温柔!
如果你愿意用艺术化的方式,愿意用生命温暖生命,我们可否一起同行,一起唱歌谣,讲故事,角色扮演,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温柔对待自己和孩子们,让这日日夜夜多一份美好。我是 @艺术治疗师李佳莹 ,期待与您的相见。ps:感谢您的点赞三连给予我的肯定,我会加油创造更好的作品与您分享。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