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孩子喜欢看书,但不爱做读书笔记,该怎么办?

2022-10-12亲子

任教于高中。

前几届,我有个学生,因为在课上听我讲了【本事诗】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很感兴趣,便去找了这本书来看。

第二天,他告诉我:「读不了,都是文言文,看不懂。」

我说没关系啊,你已经上高中了,对文言文多少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就考不上高中。所以你现在所谓的看不懂,无非就是被一些字词卡住了。你甭搭理它,跳着看,当玩儿呗。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就自己猜个大概意思。猜都猜不出来的,你就直接跳过去。反正咱们就是为了看故事解闷儿,又不是做阅读理解,最终你只要能把故事的大概意思看懂,就行了。

他说那我回去再试试。

隔天他又告诉我,按照我说的方法,连蒙带猜带跳,一篇故事到结尾,还真能明白个大概意思。

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突然自己特别想要弄明白,那些之前连蒙带猜的字词,或者压根儿没猜出来的字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他开始认真读。当时他给我的解释是,我就想看看我猜的到底对不对。

说认真,那是真认真,快陷进去了。每天抱着一本古汉语词典,一点儿一点儿抠着啃。遇到自己猜对的地方,就特开心地随时和我炫耀(不在学校就发微信),遇到没猜对或者没猜出来的,就记上笔记。实在不懂的,就来问我。

当他啃完了全本【本事诗】之后,这个孩子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他开始自己凭兴趣读一些其它古籍。后来直到高考的历次考试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部分,他基本再没扣过分。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某985古代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新生。

这个孩子的例子,我经常给后来的学生讲,以此鼓励他们多读、敢读。

读书,兴趣最重要,不要过分注重形式,尤其是在阅读习惯尚未养成、阅读能力尚且一般的时候。

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件特别平常的小事儿,和吃饭睡觉一样。当你不把它当一回事儿,但又每天都离不开它的时候,你和书才真正地建立了一种连接。我们所说的阅读习惯,自此,也才算真正养成。

很多老师特别反对学生囫囵吞枣地读书。但其实,猜读、跳读,这些看似糊弄敷衍的阅读方式,都是读书方法的一种。

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猜读、跳读等,都属于泛读。我个人从小到现在,一直是以泛读的方式进行选书。先看目录,再看看梗概,最后挑重点章节随便翻翻,以此确定自己要不要买或者借这本书。这个过程通常是站在图书馆或书店的架子前快速完成的。所以到现在我都很少看一些什么榜单推荐选书。因为我觉得选书和读书,都是很私人、很随意的事情。

孩子能够对书感兴趣,这就是很好的事情,特别珍贵。家长最好不要因为想利用这种兴趣而采取太多的行动,提出太多的要求。 孩子对书的兴趣,不必利用,只需保护。

他不认识的字,就让他自己猜。小一些的孩子,读的基本都是绘本,所以也可以结合绘本里的图画猜。这个猜的过程,对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一种培养。

实在不懂,或者不感兴趣的,没关系,直接跳过去,先读个大概其。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看不懂或者没兴趣我就直接跳,经常连猜都不猜。你问我这样读得下去吗?妈呀,如痴如醉。这部分经历,我在此前一篇知乎回答中也讲到过——

只有这样,阅读兴趣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被保护好,逐渐形成阅读习惯。

人读书的能力,是从读书中来的。

千万不要想,我要等孩子有阅读能力有理解能力了再让他开始读书。越不读书,就越读不了书。而越多读书,想读、可读、能读的书,才会越来越多。可能以前没兴趣或者没能力阅读的书籍,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慢慢就想读了,也有能力读了。

孩子读书不爱做笔记,太正常了,那就先不做,先让他痛痛快快地读,让他充分感受不被打断地沉浸式读书带来的快乐。

我从上学之前就喜欢看书,基本属于书不离手的那种人。但是我是直到大学之后,才真正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没人逼迫我,是我自己想要去记。记得也很随意,只要我自己能懂就行。

其实一本书带给人的收获,有方方面面的,不同的人从同一本书里,收获的也都不同。我以前的知乎回答中,也专门详细讲过怎样引导孩子进行精读、精读的方式具体有哪些。比如这几篇——

精读固然重要,但它绝对不是在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建立的最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初期即便每本书都泛读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愿意读,哪怕囫囵吞枣,但是能读下来,甚至沉进去,这才是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