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女性不婚不育的本质是什么?

2023-07-06亲子

求生欲。

事实上,这也是某些男性选择不婚不育的本质。只不过男性做出这种选择被其他男性视为「退出竞争」,被社会舆论集火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而女性做这个选择更容易被攻击,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女性被普遍视为「资源」,而不是资源所有者——换句话说,某些男性认为任何女性都没有权利选择「不婚不育」。就如同一辆车,有资格给自己定价,但没有资格选择要不要司机。即使是无人驾驶型车辆,也总得有个法律上的「主人」。

网络图片

实际上,无论性别,选择不婚不育的个体就是本能地选择了个体生存。如果觉得不理解的话,不妨多看看动物世界/纪录片。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

没有(对母体而言)相对安全,且食物富裕的环境,又或者生存压力过大,自身状况不佳(自然流产就是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不会繁衍下一代,甚至在极端情况下,雌性还会杀死这种情况出生的下一代。不过,一般来说,杀死族群中幼崽的主要是雄性——它们会杀死不是自己后代的同类幼崽,无论是否是在饥荒时期……

杀同类幼崽的行为在自然界十分普遍,这也就不足为怪了。许多在「进化树」上相距甚远的动物,比如蛙类、灵长类、海鸥、老鼠都表现出这一行为。在少数雄性领导一群雌性的物种中,杀婴行为更容易发生。狮子、海豚、斑马(准确地说是海角山斑马)、河马、冠海豹、家猫[插图]等都是如此。据观察,如果族群中雄性偏少(1个雄性对2.5个以上的雌性),就会发生杀婴行为。如果雌雄比例较为均等(1个雄性对1.3个以下的雌性),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人人都有伴,何苦脏了手呢?如果雄性不想占有所有雌性,竞争就不会那么激烈,雄性也就不用想着杀、杀、杀了。履行一夫一妻制的物种会形成长期的伴侣关系,它们不会杀婴,因为雄性可以肯定幼崽是自己的后代,完全没有理由大开杀戒。

决定物种是否杀婴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繁殖周期。说得更准确些,就是雌性两次妊娠之间的时间。如果雄性要等1年,雌性才能再次生育,那杀婴也没什么好处。结果,雌性发情越频繁、越规律,其雄性伴侣杀死幼崽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雌性很快就能再次生育,满足雄性的需求。

研究人员考察了97种有杀婴行为的哺乳动物,发现一年繁殖一次以上的物种中76%有杀婴行为。总之,如果某一物种的族群中雌性数量多过雄性,且仅有占领导地位的几个雄性能与雌性交配,同时,雄性的统治时间较短,而雌性产崽后很快能再次生育,那么这一物种就容易发生雄性杀婴的情况。

…………

到现在,我们一直说的是雄性杀婴。那雌性会不会也杀婴呢?回答是肯定的,但罕见得多。我们看到,雄性杀婴是为了得到雌性「资源」,而雌性杀婴是为了得到其他更多的资源。
(【科学也反常】)
网络图片

人类怎么说也是高级哺乳动物(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脱离不了最基础的生物性,本能嘛,所谓自然而然的选择。

不是总有一群人说,是生物性尤其繁衍本能决定了「男性就想要与尽可能多的女性多发生肉体关系」吗?当然了,这也不是所有男性,只是部分男性。

那么,也是同样的生物性尤其是生存本能,决定了女性在当下环境里选择不婚不育。当然了,这也不是所有女性,只是部分女性。

法定的一夫一妻制在历史上是那些有一定权势和无甚权势的男人们之间达成的协议,而不是男人与女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它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盘剥浪漫产业中的顾客(女人),还不如说是为了使生产商(男人)之间的竞争的成本最小化。在一夫多妻制下,男人们争夺的是异乎寻常的达尔文式利益——许多妻子VS。孑然一身,这种竞争是非常残酷的。许多凶杀和大多数部落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地事关女人。当首领们需要联盟那些没什么权势的男人们,并需要他的臣民同敌人战斗而不是彼此争斗时,他们就从法律上废除了一夫多妻制。早期的基督教吸引了穷人,部分原因是由于它对一夫一妻制的承诺令穷人也有机会讨到老婆,并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因为平等主义和一夫一妻制的关系就像暴君独裁和一夫多妻制的关系一样,是一对孪生现象。

即使在今天,不平等已经使得另一种一夫多妻制得以迅速发展。富人养得起一个妻子和一个妾,或者在结婚20年后和妻子离婚并付给她生活费和子女抚养费,再去和另一个更年轻的女人结婚。记者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推测,轻易的离婚和再婚就像公然的一夫多妻制,会导致暴力的增加。适龄女人们被富裕的男人们所垄断,导致较低社会阶层中的妻子的供应量紧缺,这迫使最穷的年轻男人们陷入绝望的竞争之中。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和进化】)

实际上,上面这段引用的内容里没提到另外一件事: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并不是平衡的,男性人口多过女性人口。无论是从世界范围内,还是对大多数国家而言都是如此。当前普遍被认同的数据是世界男女性别比为101:100,暂时没有找到更详细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七普数据,中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约为105:100。实际上,某些地区男女出生比严重失衡,甚至达到惊人的120:100。越重男轻女的地区,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越严重,这几乎是种必然。

如果考虑到大多数地区女性的人均寿命较男性略长,实际意味着年轻女性的数量与年轻男性的之间的「缺口」之大,还要超过总人口的男性与女性人口的「缺口」。在2022的联合国人口展望报告里(下面引用了英文原文),提到了就全世界总体而言,65岁以上的女性数量多于男性,约为该阶段年龄总人口的55.7%。具体到每个地区,数据略有不同。

Globally, women outnumber men at older ages. In 2022, women comprised 55.7 per cent of persons aged
65 or older. Among regions, the share of women in the population aged 65 or older is the lowest in Oceania
(excluding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50.6 per cent) and the highest in Europe and Northern America
(57.5 per cent) in 2022. With the ongoing progress in health and survival, allowing more men to reach older
ages, the share of the women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 to 54.5 per cent by 2050 at the
global level. Similar patterns are expected to be observed across regions. In 2050, the share of women among
the persons aged 65 or older is projected to range between 52 per cent in Northern Africa and Western Asia
and 57 per cent in Oceania (excluding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联合国人口展望报告2022】)

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22

而以上这些仅仅是整个故事A面的一部分。

如果婚姻制度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那么就不可能只考虑其中一方的意愿。生育同样。如果,不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又如何?那么——就回到了开头提到的情形:即使在动物界,健康的雌性也会尽量避免在自己生存受到威胁的环境下繁衍生育下一代,这种幼崽即使出生了也很容易夭折。而雄性,哪怕杀死了所有并非自己后代的幼崽,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拥有自己的后代。当然了,人类社会远比动物社会复杂,而人类幼崽的成年期……又比绝大多数动物的成年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

最后补充几句,不要把个体的选择与对群体的统计学混为一谈:每个时代都有人幸福,每个时代都有人不幸,并不意味着此时代与彼时代没有区别。把目光聚焦于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几率,就如同在谈论财富自由路线时首选哪种彩票一样,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任何制度婚姻制度下,都有人进入婚姻,也都有人选择不进入婚姻,不代表任何婚姻制度对个体而言就没有区别。何况个体与个体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总体而言可以说,某个制度对某个群体越不利,就会有更多属于这群体的个体选择不与该制度发生互动。

趋利避害是人性,不是女人性/男人性。

当一个制度既不承认对某个(群体)的系统性剥削,又企图维持对某个(群体)的系统性剥削时,难免会出现系统性的不稳定因素:即属于这一群体的个体不约而同地选择力图减少与大系统的互动,甚至努力尽可能地远离该制度而生存。

因为对于个体,最重要的,无非是生存,以及更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