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言韵(安庆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雒有谋
随着暑假的到来,一条视频再次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一个父亲在工地上干活,大汗淋漓的他面对镜头,儿子在家把空调开到最低,让儿子尽情享受,自己则要靠努力为儿子买最新的手机。但是,这条「令人感动」的视频却并不被网友们买账。许多年轻人开始模仿其拍摄「反向愧疚教育视频」,模仿那位父亲的口吻向爸妈喊话来调侃这种「愧疚式教育」。这不禁让人思考,在中国家庭中常见的通过诉苦、卖惨让孩子感到自责的「愧疚教育」,到底给中国家庭带来了什么?
从无数中小学「成长大会」中孩子们掩面而泣,到日常生活中面对父母「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的唠叨……这种所谓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感到愧疚和自责,从而好好学习、顺从大人的意愿做「听话」的孩子。但让孩子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裹挟着负罪感长大的孩子,真的能在未来成长为健康向上、积极面对生活的人吗?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长期的负罪、内疚感,会让人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常常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缺乏面对生活中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会让人产生一定的社交障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过于谨慎和敏感。在家长的长期压力下,孩子的焦虑、抑郁会导致讨好型人格的产生,从而忽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愧疚式教育」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更有起到压抑孩子性格、伤害孩子的反作用。
「愧疚式教育」在中国的广泛存在,离不开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影响。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父母似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工作是为了挣钱供养孩子读书生活、社交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人脉、省吃俭用是为了留给孩子享受……在这种辛苦付出的压力下,父母自然就处于了道德的高位上。再加上中国自古孝道的观念影响,孩子理应回报父母。在当代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下,孩子回报父母的方式自然就是努力学习、顺从父母安排。同时,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关系,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会用「愧疚」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控制。
尽管这样的教育方式存在弊端,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责怪父母。「愧疚式教育」长期存在,我们常吐槽老一辈传统的观念「没苦硬吃」,很多父母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向孩子灌输同样观念的代际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物质以及思想进步的碰撞,也是导致这种教育方式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以前物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他们对于享乐具有负罪感,旧思想与当代物质资源丰富的生活产生了冲突。传统思想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权威,导致他们很难或很少和孩子平等地交流,在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庭想要进入「家庭民主模式」,但是又缺乏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法,于是他们采用自以为温和的「愧疚式教育」。
不仅是「愧疚式教育」,当代家庭、社会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前现代的思想和现代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矛盾,不能一味地否定或肯定哪一方,放下各自的偏见,平等地沟通交流,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比起「苦大仇深」居高临下的父母,孩子们也许更能接受平等交流的家长。而家长们也无须把孩子看成一切努力的源泉,工作和付出不仅是为了家庭和孩子,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与发展。父母也应当学会「爱自己」,积极拥抱享受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