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余锋 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这是脱贫攻坚后社会各方在不断思考也在持续解决的问题。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提高脱贫人口的劳动技能。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脱贫人口的科技素养。随着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与普及,脱贫人口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科技资源和信息,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科技知识,脱贫人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现代科技,提升他们的科技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有利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容易出现误差和不稳定性,功能单一、效率低下,不利于脱贫人口增加收入。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要求脱贫人口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因此,脱贫人口在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环境。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脱贫人口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新质生产力模式注重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来实现这一目标,鼓励脱贫人口积极参与其中,脱贫人口有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更新脱贫人口的思想观念。一是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输血式扶贫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如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的输入来直接解决贫困问题。输血式扶贫能够迅速缓解贫困地区的燃眉之急,但往往治标不治本。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使脱贫人口清醒地认识到造血式扶贫更加注重激发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造血式扶贫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市场开拓等手段,促进脱贫人口的经济发展和自我循环;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创新等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从多元帮扶到市场化的转变。多元帮扶阶段,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有利于脱贫人口快速脱贫,但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市场竞争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脱贫人口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三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农业发展理念上,传统农业往往只关注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综合性;现代农业则强调农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追求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传统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现代农业则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多个领域。
[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规模性返贫风险及其防范研究」(项目编号:23BKS184)、曲靖市社科联·曲靖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专项重点项目「新时代县乡条块关系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ZSLp023ZD0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