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30日电题:帕米尔花儿别样红——新疆塔县卫国戍边群像记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座「云端上的县城」——它位于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米,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近在咫尺。
这里「一县通三国」——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它接壤,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便坐落于此。
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国门卫士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边防战士、海关关员、边境警察、护边员……各族同胞在这里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书写大风吹不动、高寒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的卫国戍边新篇章。
(小标题)坚守:「生命禁区」闯「三关」
出塔县县城,沿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一个多小时车程后,水布浪沟海关旧址映入记者眼帘。
「一顶帐篷七个人,三头牦牛一口锅。」1969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始进行边境贸易,从此,「帐篷海关」在帕米尔高原扎下营盘。
在塔县工作,尤其是守土戍边,要过生理、生活、精神「三道关」。
红其拉甫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紫外线强烈。头痛、失眠、脱发是国门卫士的「家常便饭」。
这里「一日四季」,上一刻还是烈日高悬,晒得皮肤生疼,后一刻便是雨雪纷飞,寒风呼啸。
「卫国戍边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无论什么条件,我们都要站在我们应该在的岗位上。」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三队副队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孙超说。谈到脸上的紫外线灼伤、因冻疮而开裂的双手、高原带来的「少年白头」,他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随着国家持续投入,一代代国门卫士艰苦奋斗,将昔日不毛之地建设一新,驻地也经历了从「帐篷」到「别墅」的变迁。
「我们住上了新式营房和标准间,前哨班用上清洁、高效的电采暖,互联网连接到宿舍,就连氧气都接到了床头。」卡拉苏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政委邱生智感叹,戍边民警的执勤生活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养花种菜也不再是难题。大家伙儿集思广益,利用高海拔光热资源,建设阳光房,探索种植各类蔬菜瓜果。「过去尤其是冬天,满眼只有单调的灰白。」民警王植成说,如今可不一样了,业余生活日渐丰富,兴致来了,还能在诵读亭里听段故事、读读书、唱两嗓子。
年过半百的杨晓林是个「老海关」,在红其拉甫海关干了20多年。组织上体恤他长时间坚守高原,要把他调到条件好点的地方。老杨放不下「塔县的山山水水」,又申请回到帕米尔高原。如今,他领着一批新生海关关员,继续坚守在塔县连通塔吉克斯坦的卡拉苏海关。
「卫国戍边,没有情怀是不行的。」老杨常说,路再远,忠心向党;山再高,不忘初心;风再大,必有定力。
老杨不是孤例。在塔县,有的国门卫士来了走、走了再来;有的携家带口,扎根边疆;还有的,一个在山上守边,一个在县城执勤,两口子「同在一地为异地」……
他们远离繁华都市,来到雪山深处,默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守卫祖国边疆,用个人的孤独、寂寞,换取万家的团圆,用忠诚筑起祖国边关的万里长城。
(小标题)传承:赓续卫国戍边志
塔什库尔干,维吾尔语意为「石头城」。塔县最多的就是石头,有一块石头格外令人心生敬仰。
塔县域内瓦罕走廊的尽头,在这块三人合抱的石头上,刻着一颗五角星和几段话,其中,有这样几句——「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
这是龙吉克·卡德尔一家四代护边的家训。刻下家训的人,是龙吉克的父亲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他曾是边防军人,也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
「过去要骑马或骑牦牛,走一整天才能到这里。」60多岁的龙吉克·卡德尔退休后,继承父亲义务护边的遗志。此行,他带着新婚侄子夫妇。「接力棒现在传到年轻一代手里,要继续履行世代守边卫国的使命。」在家训石旁,龙吉克向家族年轻一代叮嘱道。
如果没有地形熟、人头熟、语言通的护边员,祖国西陲的安宁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这里,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塔吉克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一出生就和牦牛、羊群为伴,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岭间,是这里的「活地图」。
戍边路上,传承从不缺位。「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书写戍边传奇;龙吉克·卡德尔,从他爷爷起四代人卫国戍边,已先后走出53名党员、22名军人及警察和84名护边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奔波在边境一线,用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守边情结,坚守在保卫祖国边防的第一线。「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是他们最朴素的告白。
在瓦罕走廊入口的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一座石头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无悔青春」「无上光荣」「别害怕」……派出所所长彭明有说,不少民警巡边时捡回了石头,写上自我勉励的话语。
在这座「石头城」,记者见到许多石头,有些刻着「历史」,有些刻着「中国」,有些刻着「传承」……
(小标题)发展:兴边富民稳边防
塔县石头多,牦牛也多。巡边山高路险,拥有「高原之舟」美誉的牦牛,是不可或缺的伙伴。
见到护边员库尔逊江·加尼时,他正忙着收拾新家。「过去,牧场只有毡房和石头堆的土房子。现在你看,新村建起来了。」年近50岁的库尔逊江难掩兴奋,家里的牦牛等牲畜也有了温暖的「新家」。
从「深山放牧无定所」到「大山深处有我家」,这些年,塔县护边员的日子越过越好。
守边固边必先兴边富边。走进鞍钢集团援建的牦牛肉加工厂生产车间,肉香扑鼻而来,身着统一工服的人员正有序作业。塔县牦牛肉加工厂项目是鞍钢集团重点帮扶项目之一,带动了当地「土地种植+牦牛养殖+牦牛肉深加工+品牌培育」整条产业链发展。
「自从有了肉食品加工厂,家里牲畜销路问题解决了。」古丽巴哈尔·阿布都热曼告诉记者,她也不用再离家很远去外地打工。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一系列措施持续促进塔县繁荣稳定。
县城西边,一排排三层小楼林立,吾拉木艾山·扎依克一家四口2018年搬进了这个地震后重建的小区,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宽敞舒适。妻子米日姑丽·艾克米汗曾在塔什库尔干乡小学任教,如今在县中心幼儿园当园长。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米日姑丽深感塔县教育事业的喜人变化。「我们学校室内通了地暖,教学楼内还设置了图书馆、音乐教室等一些活动场所。冬天,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开展活动,别提有多高兴了。」
更多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发生。自驾穿行网红公路盘龙古道,山脚下昔日深度贫困的班迪尔乡坎尔洋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餐厅里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各地口音汇集。
「我们正加快打造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驻村干部马宁介绍,当地正通过挖掘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发祥地,以及油画【塔吉克新娘】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景区。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
援疆干部、驻村工作队、支教老师……卫国戍边的队伍接续更替、不断壮大。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做着同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疆。(记者李自良、刘红霞、李响、关俏俏、高晗、宿传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