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水平开放、科技创新、城市群发展、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江小涓:高水平开放需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合作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指出,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高水平开放需要向前看,在激烈竞争中寻求合作与发展。一方面,应以水平分工为主,特别是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需要加大力度锻长板,开放创新补短板,自立自强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带动制造业水平持续提升,逐步从互补合作向竞争合作转变。另一方面,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既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在技术分工和自主创新的平衡中,要向科技自立自强和高水平安全的方向迈进。面向未来,开源开放是全球科技合作推动发展的新形态。在数字时代、智能时代,开源开放是全球科技合作推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国内国际趋势看,我们有理由期待高水平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推动力,立足产业参与全球水平分工的新态势,促进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稳定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共同创新,促进国内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以高水平开放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摘编自【光明日报】
【田杰棠: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田杰棠指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有力支撑。着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有利于迸发出「进」的澎湃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研范式和创新方式深刻调整,新技术在千行百业的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才能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快补齐科技短板,攻克产业技术「卡脖子」环节,有利于不断提升「立」的水平。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实现技术突破,更要在产业应用上真正落地,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实实在在的有力支撑。持续投入科技研发,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有利于「稳」住产业链供应链总体布局。面对美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产业回流、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对我国产业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除了增强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积极调整就业结构之外,关键是要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工艺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同时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保持产业布局总体稳定、竞争力不断提升。
摘编自【经济日报】
【欧阳慧、李智:持续推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欧阳慧、李智指出,城市群是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流和大趋势,是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群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对完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持续推进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经济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二是更加注重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三是更加注重发挥区域市场一体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积极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在制度规则、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流通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统一开展探索。四是更加注重构建科学分工、错位互补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强城市间纵向联系和合理有效的分工合作。五是更加注重健全一体化发展多层次协调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打破行政区思维,建设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王佃利、徐静冉:从均衡可及的角度探索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山东大学王佃利、徐静冉认为,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发展在空间配置方面仍存在失衡,使得城乡和区域差距不断拉大。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还需从均衡可及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探索优化路径。第一,针对空间配置失衡难题,聚焦空间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空间资源整合的服务功能复合机制,探索公共服务的空间激活路径。借助服务共享、功能复合等机制创新,进一步探索突破行政空间限制的空间激活路径,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发展的科学统筹规划奠定宏观格局。第二,针对财政资源低效难题,聚焦财力保障、财力激励机制,探索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路径。借助财力保障、财力激励等机制创新,推动优化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的财政制度与权责边界,完善公共服务财政保障体系建设,精准投放和精细管理公共服务供给资金,以及全面构建公共服务财政资金投入的监督与绩效评估机制,继而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发展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第三,针对供需衔接错位难题,聚焦需求汇集、流程再造机制,探索公共服务的整体智治路径。借助需求汇集、流程再造、信息共享、高效供给等机制创新,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的整体智治和普惠应用,为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可及发展的系统效能提供数字治理工具。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