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美联储淡化加息前景事出有因

2021-11-05新闻

在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即将出台之际,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按部就班地宣布开始缩减购债,而在经济大幅下滑和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鹰派式微的局面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淡化了即将转向加息的前景,罕见地直言,加息不是时候。

当地时间11月3日,在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即将出台之际,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按部就班地宣布开始缩减购债,而在经济大幅下滑和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鹰派式微的局面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罕见地直言,加息不是时候。

美联储议息会议后,鲍威尔宣布美联储同意将每月12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在今年11月和12月各缩减150亿美元,按照这样的速度,到明年6月将完全结束购债计划。

联储宣布,「鉴于自去年12月以来经济向着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目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一步进展,委员会决定,开始每月降低购买步伐,每月减少购买1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50亿美元的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从本月晚些时候开始,委员会将至少增持7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至少350亿美元的机构MBS。从12月开始,委员会将分别增持至少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至少300亿美元的机构MBS。」

鲍威尔称,本次声明的变化相当于承认,美联储对通胀何时才会放缓的预期存在更大不确定性,当前情况下,加息不是时候。美联储的决定略显鸽派,但确实是迫不得已。

首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第三季度成绩太难看。由于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激增,货物持续积压造成供应短缺加剧了通胀,削弱了消费者买到心仪商品的能力。美国人的信心仍然低迷。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9月的61.1下降至60.8。

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年率的增幅降至2%,远低于第二季度的6.7%。这是自2020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增速。第三季度消费者支出仅增长1.6%,远低于前三个月的12%。第三季度,美国家庭将支出转向了服务业,服务业支出增长了7.9%,而耐用品支出下降了9.2%。第三季度企业投资仅增长1.8%,较前一季度的9.2%大幅下滑。美联储偏好的个人消费支出指数的「核心」指标从第二季度火热的6.1%降至4.5%。衡量国内需求的指标——对国内购买者的最终销售额在第二季度增长8%之后,第三季度仅增长1%。

其次,外围货币环境继续维持宽松,导致美联储不得不有所顾忌。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近日发话,明年加息条件成熟的可能性极低。拉加德说,过去几周,市场利率已经上升,主要原因是市场对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外围对欧元区政策利率预期的溢出效应,以及对后疫情时代资产购买准则存在疑问。拉加德表示,尽管目前通货膨胀急剧上升,但中期内通胀的前景仍然很温和。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十多年来一直持紧缩立场、以抨击欧洲央行宽松举措出名的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在任期还有五年时间的情况下,突然表示将于12月离任。尽管魏德曼的偏紧缩立场在欧洲央行是少数,但是德国央行的立场不容忽视。这意味着,欧洲央行在欧元区通胀飙升时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最重要反对者将突然消失,拉加德的宽松意志将顺利贯彻。

维持金融稳定在鲍威尔任内成为美联储工作目标。半年一次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欧洲形势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直接影响美联储决策。因此,几十年来唯我独尊的美联储在鹰派道路上少了盟友,不得不在制定政策时有些顾忌。

此外,最让人头疼的是,鲍威尔能否连任已经成为影响美国货币政策走势的重要因素,尽管很难说这一因素被计入了通盘考虑,但是其影响确实不容低估。

作为美国政府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主管,美联储主席的权力极大,自保罗沃尔克以来的历任美联储主席的个人风格都强烈影响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制定方向。按照规定,鲍威尔任期将于明年2月结束,而世人皆知鲍威尔强烈希望连任。直至9月,华尔街金融业得到的消息是,在财政部长耶伦的全力支持下,拜登将继续任命鲍威尔为美联储主席。按照华盛顿的惯例,在国会完成联邦债务上限和3.5万亿美元的社会支出计划等财政规划工作后,就会宣布美联储主席任命。如果拖到10月底还没有宣布,事情可能就会起变化。

现在已经进入11月,拜登近日在气候峰会期间表示,很快会宣布下任联储主席是谁,手头的人选可真有不少。据悉,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和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托克都进入了候选名单。如果布雷纳德获得任命,美联储将迎来又一位女主席,如果那样的话,希望她和耶伦扮演好「姐妹花」的角色。如果博斯托克获得任命,美联储将迎来首位黑人主席。而如果鲍威尔连任,这位共和党人将不得不迫于民主党国会的压力,令美联储的政策制定更关注气候变化,更注重多样性,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的特色。

受这些内部的、外围的、人事的因素影响,美联储作出现在的选择并不出人意料,鲍威尔淡化了即将转向加息的前景,纽约股市在消息出来后理所当然地应声上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关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