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内有一份学术期刊叫做【火力与指挥控制】,这份期刊的2023年第11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引发境外媒体的重视和转载。文章题目叫做【新概念装备军事需求分析方法与应用】,里面描述了一种假想的无人机,可以飞行可以潜水,可以深入敌后袭击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还能用鱼雷打击水面舰艇。完成任务后还能自主返航。于是,有外媒认为,中国在研制「无人007」。
这篇论文的重点其实并不是特种作战无人器,而是分析研究美国军方提出的「联合能力集成与发展系统」。这也不是什么具体型号,而是一种分析方法。
是描述拥有了联合能力集成与发展系统的某种作战平台,将具备前面说的那些能力。
军非常重视研制新概念武器,包括激光武器、电磁炮、隐身无人机、无人潜艇之类。这些武器的创新性很强、继承性相对较少,所以研制的风险很大。#利剑计划# 为了能够识别和减缓风险,美军提出了「联合能力集成与发展系统」这样一个概念。
有很多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武器,用它进行系统分析,就可以判定有没有可行性,哪些技术现在就已经具备,哪些需要一定程度的开发,哪些需要从无到有地攻关。
另外,美军这几年装备研制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相当多的大项目遭遇失败。
比如陆军的未来战斗系统,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空军的一些卫星和通信基础设施,不是半路下马,就是缩减规模。
因此,通过「联合能力集成与发展系统」来分析新型号方案的合理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解放军的装备发展虽然得到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说还是落后于美国的。这种落后不仅仅存在于具体型号,也存在于研发模式。特别是,当我们的工业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可以根据国家安全需求来自主创新武器系统的时候,如何明确需求和设定总体方案,这是需要向美国学习方法论的。
正因为如此,论文的作者选择了一种看起来极为前沿的武器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跨介质飞行器。跨介质飞行器可以在空中飞行,也可以在水下潜航,看起来非常适合执行特种任务。
但是,这种看起来像孙悟空的武器,研制难度肯定相当大。能不能成功,谁也没有把握。对这样的新概念武器,正好用「联合能力集成与发展系统」来做分析。论文就是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的。
广泛引发外界兴趣的,还与文章中的红蓝对抗想定有关。文章假定,双方边界处有一条河流,平均深度30米,最深40米。红方的跨介质飞行器需要潜入敌后40公里,摧毁蓝方指挥所和保障基地。
外媒立刻把这个场景套用在了中印边境上。其实我们查阅雅鲁藏布江的水文介绍,发现并不是很符合。中方研究人员只是假定了一套战场环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假想敌。
文章真正的重点在后面。通过对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的分析,研究团队分析了作战流程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技术要求,确定了空中和水下的航行性能指标。经过反复迭代,发现跨介质飞行器执行敌后破袭任务,真正的短板并不是飞行器本身,而是缺乏水下通信能力。
在潜航过程中,后方无法实时监控它的状态,也不能发送指令。这与载人潜艇在大海里遇到的困难很相似,也证明了「联合能力集成与发展系统」的方法论是有价值的。
所以,国外研究人员恐怕是没有认真阅读这篇论文,也没有看懂,错误地把重点放在了无人系统和特种作战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可能是因为无人系统最近成为中美军工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竞争焦点。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希克斯在2023年9月提出了所谓的复制器计划,要制造数千架无人机袭击中国内陆。美国海军也提出,到2035年前后,要让无人舰艇成为海军主力的一部分,与有人舰艇配合作战。美国人当然也会重视中国如何应对无人化浪潮,对于中国科研单位、特别是军队科研单位的无人机学术动向,向来是紧盯不放的。
解放军和国内科研单位会不会真的让无人机去执行上天下海的特种任务呢?这显然取决于技术发展的成熟度。目前,中国无人系统与美国差距如何,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从外贸产品看,差距非常有限。到2035年,说不定真的会出现一种神奇的特种作战无人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