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李岩
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等受邀介绍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
会上潘功胜表示, 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 ,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正会同浙江省政府指导钱塘征信申请办理个人征信牌照。
潘功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以专业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潘功胜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2023年,面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人民银行立足国内经济发展,两次下调政策利率,还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同时,人民银行、外汇局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了基本稳定。
总的看,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的差趋于收敛,这样一个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宽货币政策空间。
潘功胜表示,关于价格水平,我们可以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从稍长点的时间跨度,从过去几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及中国价格水平变化的轨迹和背后逻辑,来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
几年前疫情发生时,为有效应对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叠加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影响,主要经济体通胀普遍快速上升。
我国在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收大放;产业链和供给能力健全,疫情期间仍保持了平稳运转。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没有通胀和通缩问题,2021年、2022年CPI涨幅分别是0.9%和2%。
为应对高通胀,美欧等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一年多的时间,美联储加息11次,共上调政策利率525个基点;欧央行加息10次,共上调450个基点。全球供应链在疫情后也逐步恢复,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行。美欧通胀水平已由前期约10%的高点回落到目前的3%左右。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的快速超预期下跌,会对中国的价格水平带来影响。
人民银行将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要坚守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优化金融资源投向。三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潘功胜表示,当前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的空间,我们将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潘功胜表示, 人民银行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1月25日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并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