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编者按:2023年10月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支持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落实「五大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内蒙古两会期间,央广网内蒙古频道特推出【高质量发展看内蒙古】系列报道,聚焦十二个盟市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集中呈现各地立足实际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央广网呼和浩特2月1日消息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扬起的风帆上,不仅有旅途中美丽的生态画卷,一行行跃动的数字也彰显着祖国北疆这片土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660亿元、增长6.7%;全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亿元;农牧产业量质齐升,粮食产量132亿斤,实现「十一连丰」;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草原植被盖度达76.24%,连续5年位列内蒙古各盟市第一……一串串稳中有升的数据,谱写出呼伦贝尔市坚实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夏季的陈巴尔虎草原景色宜人(央广网发 吕昊俊 摄)
2024年内蒙古两会期间,内蒙古人大代表,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及永乾在接受央广网专访时表示,过去的一年,呼伦贝尔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推深做实产业发展「五大行动计划」,把握来势、集聚攻势,实干当头、奋勇争先,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绿色本底巩固拓展 综合施策守护碧水蓝天
呼伦湖是内蒙古面积最大、具有较强生态功能的重点湖泊,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冬日的呼伦湖,在呼伦贝尔的极寒天气下,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冻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一块冰」。站在呼伦湖畔,宽阔的湖面上蓝色的冰面仿若蓝宝石般折射着阳光,天地间唯有偶然掠过的飞鸟,诗句中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丽壮观景象走进现实。
冬日的呼伦湖,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冻结成冰(央广网发 王伟国 摄)
十年来,呼伦贝尔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领域,组织实施59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50亿元,呼伦湖水位与水面面积稳中有升,干涸15年的新开湖重新开始注水。通过综合施策,2022年呼伦湖水面面积达到2237.5平方公里,水量达134.9亿立方米,流域生物多样性逐步提升。
夏季,呼伦湖畔正在迁徙中的天鹅(央广网发 娄万飞 摄)
2024年呼伦贝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建设美丽内蒙古呼伦贝尔先行区。
及永乾市长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更是直言道:「呼伦贝尔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绿色是我们的底色,生态是我们的根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作为我们始终坚守的发展导向。」
2023年9月16日,车辆行驶在牙克石市博克图镇生态公路上(央广网发 吕昊俊 摄)
这一年,呼伦贝尔市生态治理措施扎实有效,投资2.7亿元,实施呼伦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15个,呼伦湖水面面积、水量保持稳定;完成荒漠化治理33.8万亩、侵蚀沟治理699条,万元GDP用水量下降7.5%。污染防治成果持续巩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位居全区第一,水质优良比例达77.1%,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与此同时,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旗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个大起底」行动成效显著,消化批而未供土地8070亩,处置闲置土地2943亩,盘活开发区停产企业8户,14个「半拉子」工程项目全部盘活销号。「飞地经济」实现破题,海拉尔区生活垃圾发电和新右旗鑫俄源粮贸进出口等项目落户呼伦贝尔经开区。
农牧产业量质齐升 绿色生态产业破题蓄势
呼伦贝尔地处高纬度,是国家高寒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肥沃的黑土地滋润着水稻生长,稻粒饱满,米味格外香醇。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曾为「呼伦贝尔冰香稻」题词:种在冰泥中,收在秋霜后。
秋收时节,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有机稻田正在进行收割作业(央广网发 李刚 摄)
作为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呼伦贝尔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2800万亩以上,占自治区粮食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1月17日,呼伦贝尔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呼伦贝尔市在2023年农牧产业量质齐升,超额完成大豆和油菜扩种任务,粮食产量132亿斤,实现「十一连丰」。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呼伦贝尔加速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鼓励大豆种植,提升大豆产能,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田、水、路、林、电、土壤改良等综合措施,扩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面积,有序开展盐碱化耕地改良,推进耕地轮作制度常态化,确保粮油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提升。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全旗耕地面积490余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旗。隆冬时节,在阿荣旗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施工单位抢抓工期争进度,争分夺秒抢进度、一丝不苟抓质量、万无一失保安全,高标准、高效率地推进项目建设,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日前,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侵蚀沟治理工程(央广网发 张鹏 摄)
在阿荣旗亚东镇四合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侵蚀沟治理的施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侵蚀沟治理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工人们抓紧修建沟头防护,由铁丝网和石头制作而成的石笼谷坊将土地牢牢固定。
此外,呼伦贝尔2023年在全市适宜开展保护性耕作区域,深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以玉米、小麦、油菜、大豆、杂粮等作物为主,重点推广秸秆全量还田覆盖和免少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978万亩,超额完成188万亩,保护性耕作理念全面建立,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撑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基本建立,保护性耕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全市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文旅产业特色彰显 冬运新曲唱响草原欢歌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20年前,一首草原人民歌颂自己家乡的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让这片土地更加为人熟知。歌曲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牛羊成群、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不但展现了呼伦贝尔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更是唤起大江南北的游客对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向往。
2023年2月17日,国内外游客在呼伦贝尔大雪原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央广网发 吕昊俊 摄)
2023年全年,呼伦贝尔市预计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2.36倍和3.05倍。其中,呼伦贝尔市获评「2023年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满洲里市入选「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牙克石市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呼伦贝尔古城晋升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莫尔格勒河5A级旅游景区有望成功创建,扎兰屯金龙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晋升为4A级景区,「极致草原 多彩非遗之旅」等3条线路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
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根河市体验冰雪旅游(央广网发 根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大草原到大雪原,呼伦贝尔冰雪旅游品牌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个冬天,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在呼伦贝尔开赛。借助赛事东风,当地通过构建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产业,旅游也热了起来。进入一月,四面八方的游客汇集于此,观赛、赏冰、戏雪,热闹非凡,共赴一场冰雪盛宴。
2023-2024赛季中国标短道速滑精英联赛(呼伦贝尔站)暨「十四冬」资格赛现场(央广网发 吕昊俊 摄)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走在呼伦贝尔市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十四冬」的元素。身着蒙古袍的吉祥物娃娃笑逐颜开。男孩名为「安达」,女孩名为「赛努」,蒙古语译为「朋友你好」,传递了内蒙古人民对八方来客的热情。
2024年呼伦贝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升全域全季全业发展水平,全市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8%、13%。其中,要补齐冬季旅游短板,放大「十四冬」效应,办好呼伦贝尔冰雪日等系列活动,推动呼伦贝尔冰雪旅游乘势「出圈」。
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1月30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十四冬」开幕在即,要举全区之力办好赛事,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会,借势推动冰雪产业做起来,让游客尽情享受冰雪带来的快乐,为冬日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暖流。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对外开放「朋友圈」不断扩大
当冬日的暖阳照在满洲里国门的国徽上,一列列中欧班列也正蓄势待发,从这里驶出国门,走向世界。日前,在内蒙古满洲里国际集装箱货场海关监管区内,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摆放有序。满洲里海关查验关员正认真核对相关信息,对布控的集装箱进行开箱查验。
日前,满洲里铁路口岸,一列列中欧班列穿行而过(央广网发 满洲里边检站供图)
自2013年9月,第一列「苏满欧」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口岸始发至2023年12月31日,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累计护航中欧班列超23400列,班列通行量、货物运送量实现连续10年增长。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在长达17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如珍珠般点缀着8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及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强力推进满洲里综合枢纽口岸建设,优化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黑山头等口岸功能,加强海拉尔航空口岸建设,拓展陆海联运通道,连通沿海港口,构建起外联俄蒙、内接腹地的双向开放格局。
日前,满洲里铁路口岸,一列列中欧班列穿行而过(央广网发 满洲里边检站供图)
满洲里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2023年出入境中欧班列5001列次,同比增长3%;进出境货物54万标箱,同比增长16%,年通行量首次突破5000列大关。目前,途经满洲里口岸的中欧班列路线有57条,往来欧洲10余个国家。
呼伦贝尔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呼伦贝尔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满洲里公路口岸率先在全国实行24小时货运通关,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口岸实现煤炭进口新突破,黑山头口岸整车出口1016辆,互市贸易区全部封关运营,开行中欧班列5116列、运送货物54万标箱,口岸班列通行和货物运送量跃居全国首位,全市进出口贸易总值完成270亿元、增长37.9%。
从面向俄蒙到融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犹如长龙呼啸而过,连接起内蒙古、中国、亚欧乃至整个世界。目前,呼伦贝尔市共缔结19对国际友好城市,其中,与俄罗斯、蒙古国共缔结17对友城。
新征程的壮阔前景催人奋进,呼伦贝尔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正在谱写。
策划:朱日岭
监制:田凤元
记者:李春雪 刘欣荣
摄制:魏全民 刘晓祺(见习记者)
鸣谢: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 张东阳
阿荣旗融媒体中心 扎赉诺尔区融媒体中心 满洲里边检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