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炸掉三门峡水坝,为何引争议

2024-02-15新闻

炸掉三门峡水坝,为何引争议?

中国最引人争议的水电站!有人威胁要对其进行爆破。那么,三门峡水电站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为中国援助了156个工程项目,使得中国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东亚最大的工业国。

在这156个工程项目中,三门峡水电站的争议尤为突出,甚至直到2004年,黄河附近的几个省份还在为此争论不休。

陕西省领导在向中央提交的报告中甚至提出了炸毁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人们对三门峡水电站如此强烈的不满情绪呢?

1953年,黄河下游遭遇洪水侵袭,河南、山西、山东三省受灾严重,数十万民众被迫背井离乡。在这危难时刻,我国向苏联求助,请求派遣水利工程师,协助我们在黄河流域建设一座既能防洪又能供电的水电站。

苏联积极响应,派出列宁学院的专家组,并在中国水利部门专家的陪同下,沿黄河两岸探测了整整3个月。最终,他们选择了三门峡作为水电站的地址。

三门峡两岸地质结构稳固,山体岩石坚硬,水流速度适中,是建设水电站的理想之地。

陕西省对修建水电站表示关注,因为这将提高三门峡的水位。苏联水利专家科洛列夫曾意味深长地对随行人员说:「任何水电站的库容,都是靠淹没换来的。」

因此,科洛列夫也意识到,中国这个水电站的修建困难重重,因为提高水位就必须淹没大量土地。三门峡水电站的修建需要移民87万人,淹没325万亩土地,其中大部分土地位于陕西省境内。

尽管陕西省领导为了大局做出了妥协,但在修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让陕西人难以忍受的插曲。

黄万里教授和温善章技术员联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苏联水利专家的方案低估了黄河泥沙的威力,会导致水库泥沙淤积,发电效率降低,水库使用年限也将缩短。

然而,陕西省代表对这一报告表示反对,认为用300万亩耕地换取一个只能使用60年的拦沙坝难以被群众接受。

尽管中央认同黄万里教授的报告,但水电站大坝已经快要合拢,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建设。

三峡大坝的建设,解决了黄河下游省份的洪涝问题,河南在次年迎来了大丰收。1962年,河南一省的秋收粮食产量达到了惊人的400亿斤,要知道当时中国有1.5亿多户6亿多人,这意味着全国每户都能分到260斤河南的粮食。

这对于刚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然而好景不长,三门峡水电站的蓄水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堆积了15.3亿吨的泥沙,远超预期。

这些淤积的泥沙导致渭河水位暴涨,两岸农田大量被淹。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水利部在三门峡水电站的下方钻了五个大孔,插上无缝钢管来排沙,经过一番操作,三门峡水电站的淤沙问题得到了暂时的解决。

渭河两岸虽然已经降低水位,但是每五年都会遭受一次洪水的袭击,给两岸的居民带来了无穷的痛苦。随着年月的流逝,当初的五个导沙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又增加了两个,后来的导沙管编号已经上升到了十二个。

尽管三门峡水电站的设计存在不足,但它至少质量上乘,如果换成印度的大坝,恐怕连钻一个导流孔都可能造成大坝崩溃。

虽然导沙孔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但在2003年,渭河流域爆发了一场特大洪水,1080万亩农作物被淹,515万人受灾,2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

这是因为渭河的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洪水冲破了拦河大坝,这些泥沙是从黄河倒灌入渭河的,罪魁祸首就是三门峡水坝。

2004年,陕西人大代表气愤地提议暂停三门峡蓄水,甚至有人扬言要炸掉大坝。在无法解决渭河流域洪涝问题的情况下,水利部门不得不采取措施,停掉三门峡大坝的两个发电机,并将排水口改造为排沙口。

幸运的是,小浪底水电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利部决定利用其拦洪,而三门峡则用于拦沙。这样,当出现洪峰时,三门峡可以安心排水,而渭河的水位也不会在夏季突然上涨。

小浪底水电站汲取了三门峡大坝的经验教训,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排沙问题。随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黄河泥沙逐年减少。

三门峡大坝虽未被炸毁,但其排沙问题给中国的水利专家敲响了警钟:在修建大坝前,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妥善解决泥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