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董明珠又「火」了一把。她公开宣布:「格力的芯片成功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格力电器历时十多年、砸下百亿资金的成果。
她还特别强调:「没拿国家一分钱!」听起来很硬气,背后却道出了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艰难突围。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全球芯片行业风云变幻。美国的封锁政策让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卡脖子」问题愈发严重。华为顶在前面扛住压力,格力则默默干起了「硬活」。
其实,格力的芯片计划从2012年就开始了,那时,它还只是一个以卖空调闻名的家电企业。十多年过去了,格力不仅做芯片,还成立了专门的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到2022年12月,格力启动了一座「豪横」的碳化硅芯片工厂,总投资接近百亿。
这工厂不仅是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第三代半导体工厂,也在全球排到了第二的位置。更神奇的是,这工厂从开建到完成设备调试,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速度惊人。
那格力的芯片到底怎么样呢?先说点实在的,目前它已经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整个产业链都能搞定。比如,格力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MCU芯片,已经在自家空调、遥控器等产品中实现了批量应用,年用量超过3000万颗。
别看这些芯片不算高端,但在家电领域绰绰有余。尤其是2024年上半年,格力正式推出了新一代芯片产品,还包括MCU、AIoTSoC等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看起来,格力是真在芯片领域「扎根」了。
然而,就在董明珠自豪地宣布消息的第二天,格力电器的股价却并不给面子。12月17日,格力的股价不涨反跌,收盘价停在了43元/股,总市值2408。6亿元。
别看这价格比去年低谷时的26。36元高了不少,但与2020年巅峰时期的66。79元相比,依然跌去了超过35%。
董明珠也曾无奈调侃:「别人一做芯片,股价就涨;我一做芯片,股价就跌。」。
这是怎么回事?股民们为啥对格力的芯片计划不感冒?其实,问题并不复杂。
首先,格力的芯片虽然「成功」了,但它主要用于空调、冰箱等家电中,技术门槛并不高,国内其他厂商也能生产类似的产品。换句话说,这类芯片并不是「非格力不可」。其次,格力过去的多元化尝试给股民留下了「心理阴影」。
比如,董明珠曾带队做手机、搞新能源汽车,甚至推出过洗碗机、美容仪,可这些项目最终都没能打开市场。如今,芯片领域的投入巨大,回报周期又长,投资者的谨慎也就可以理解了。
此外,格力的主营业务依然高度依赖空调。虽然利润尚可,但营收增长乏力,竞争对手也在步步紧逼。如果芯片不能直接带来显著的业绩增长,那投资者的信心自然难以提振。
归根到底,资本市场看重的是「能不能赚钱」。格力的芯片虽是「技术突破」,但还远没到能让股价飞起来的地步。
格力的芯片工厂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这座碳化硅芯片工厂是全球第二座、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的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从2022年12月启动建设,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基础建设到设备调试的全过程,成为行业内建设速度的标杆。
这种碳化硅芯片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力传输等领域,而格力的芯片目前主要集中在家电产品中。
不过,业内专家指出,格力的芯片虽然在家电领域实现了自给自足,但其技术水平与华为等企业的高端芯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家电领域对芯片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格力的芯片更多属于中低端产品。尽管如此,格力在没有依赖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能完成从研发到量产的全产业链布局,这本身已经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
看了格力芯片这件事,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董明珠说「没拿国家一分钱」,确实让人佩服。如今很多企业靠补贴过日子,而格力敢自己砸钱干事,这股子劲头不一般。
第二,格力芯片虽然定位中低端,但它解决了家电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虽然不像华为芯片那样高大上,但却实实在在起到了替代进口的作用。
不过,事情也有另一面。格力的芯片技术门槛不高,这意味着它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再加上格力之前的多元化战略屡屡受挫,投资者对芯片计划的信任度自然不高。
资本市场的态度很现实:你芯片再厉害,不赚钱也没用。说到底,芯片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看它能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这件事还让我想到,我们的企业在面对「卡脖子」问题时,应该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如果一味追求技术,而忽略市场反馈,那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打水漂。
【网友热议】。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网友们的看法也很有意思。
刘大勇表示:「董明珠是真厉害,敢说‘没拿国家一分钱’,可见格力是真有底气。就凭这一点,我愿意给她点个赞!」。
王小梅却有不同意见:「格力芯片不是不重要,但它的技术门槛低,市场上能替代的产品太多了,能不能赚钱还是个问题。」。
张建军调侃:「董小姐做芯片,确实是‘不走寻常路’。但说实话,我还是更想看到她把空调再便宜点。」。
李秀英感叹:「格力芯片虽然厉害,但资本市场不买账也正常。毕竟投资者要的是回报,不是情怀。」。
赵刚直言:「芯片这个行业,投入大、回报慢,格力能坚持下来不容易。但也别怪股价不涨,谁让之前的多元化尝试都失败了呢?」。
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看出,大家对格力芯片的态度褒贬不一。有的佩服董明珠的魄力,有的质疑芯片的市场前景,还有人对格力的多元化尝试心存顾虑。
说白了,格力芯片的成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这件事也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技术突破不等于市场认可。格力芯片能不能在未来真正打开市场,不仅要看技术,还要看它是否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董明珠的豪言壮语听着让人热血沸腾,但资本市场的冷漠提醒我们:路还很长,故事还没结束。
董明珠的格力芯片「没拿国家一分钱」,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问题来了,这样的芯片布局是否真的符合市场需求?如果芯片不能为格力带来真正的利润增长,那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股民的态度是冷漠的,但也许他们只是比我们看得更远一点。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