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十届(2024年·春季)宏观形势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发布研究报告【Y型路口上的世界——2024年人大重阳宏观形势年度报告】 、【荒谬的叙事:西方兴起「中国崛起顶峰论」的梳理及应对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 受邀参加「2024年国际安全形势展望」环节主题研讨。以下为其演讲内容:![](https://img.jasve.com/2024-1/c95d045e61d0126e4f89fc0fbdc3cf06.webp)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秦宣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开始进入学界,并迅速进入主流媒体。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指出:「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此后,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谈到了「三变」。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也写进了这一段话。我们认为,这「三变」是对当今人类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一种判断,也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种深度解读。处在这个历史方位的「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01
如何认识握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第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性的变化,很难将其分别开来看。 「世界」本身就是时间和空间相统一的范畴,「世」为时间范畴,指古往今来;「界」为空间概念,指上下左右。所谓世界之变,其实就是指人类生活时空的变化。所谓时代之变,指的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变迁;所谓历史之变,指的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各个要素之变。
第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全局性、长期性变化。 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当前处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全面展开阶段,无论其空间和时间,还是规模和内涵等方面,都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第三,这种变化的影响从范围看是全面的。不仅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人类的命运;从时间上看是长远的,不仅影响现在,更重要的是影响人类的未来;从影响程度上看是深远的,有些变革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有些影响甚至是难以预料、难以应对的。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三变」,这将决定着世界的前途和未来。
结论,我们看世界安全形势,必须全面地看,整体性地看,长远地看,要有大时代观、大历史观。
02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
历史之变体现在哪里?
在众多人眼中,现在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只是一种标语和口号,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一种前置条件,是我们讨论许多问题的一个场域。其实,这「三变」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
从经济领域内看,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一直由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正在发生变革。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领者、游戏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全球经济版图发生了变化,自2010年开始,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政治领域看,世界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看,一是自30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全球分裂加剧。二是自二战结束后制定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全球治理中的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全球治理赤字严重。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全球南方」持续崛起并开始改变全球力量的对比关系,多极化替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单极世界的势头不可阻挡。这预示着,东西撕裂、南北撕裂的迹象更加明显,世界正走向分裂和对抗的危险边缘,全球安全局势更为紧张。
从文化领域看,自全球化开始以来由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在发生变化,文明多样化日益显现,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锋也越来越激烈。 伴随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日益显现,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使西方主导的价值观日益衰落。伴随价值观冲突的加剧,不同制度文明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从科技发展领域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跃性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和行为方式。 人类社会逐渐经历了游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正迈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即数字文明时代。目前,人类刚进入数字文明时代的初始阶段。在数字文明时代,各主要国家纷纷推出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尤其是对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空前加剧,可能给世界造成更大的分化和冲突,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全球层面的气候变化、地球生态环境失衡、蓬勃兴起的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开始变得日益失控,生物多样性减少,给人类的未来蒙上了挥散不去的阴影。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报告显示,从1970年到2016年期间,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过度消费、人口增长和集约农业,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目前有100万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这是人类进入智人时代二十万年以来遭遇的困境。
2024年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乌克兰危机没有结束;二是巴以冲突仍在进行;三是美国大选、欧洲许多国家大选,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此外,受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进而可能引发政治危机甚至军事冲突。
03
如何应对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是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战争?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究竟如何应对和选择?这是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也是中国之问,人民之问。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考验着人类的智慧、责任和担当,而且直接决定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认为,虽然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统筹发展与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正确的选择是,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