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印度高超音速导弹试射成功:导弹顶着发射筒盖飞出,全球罕见奇观

2024-11-19新闻

印度 LR-AShM 导弹试射成功,印媒集体欢呼。

11 月 16 日,印度成功试射 LR-AShM 导弹,印媒一片欢腾,纷纷将其称为重大突破。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宣布此次试射成功,国防部长辛格也形容这是重要里程碑,令印度跻身具备高超音速技术的国家之列。

多个印媒不吝华丽辞藻地报道,声称这种高超音速导弹以超过 5 马赫的速度飞行,具有像喜马拉雅雪豹的隐身性和杂技演员的机动性,敌方完全无法拦截。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款导弹在发射时竟然顶着发射筒盖出去了,这一奇观引发了众多质疑。正常情况下,导弹发射时发射筒盖子应先打开,而此次意外情况要么是发射程序出现故障,要么是操作人员忘记开盖,暴露出印度导弹研发和操作中可能存在严重的技术或管理问题。

导弹发射的奇特现象

印度此次导弹试射,顶着发射筒盖飞出的画面确实令人震惊,堪称全球罕见奇观。有文章指出 「导弹出膛后没能将发射筒盖板击碎,反而顶着盖子飞行非常与众不同,很显然顶着飞盘升空说明技术还缺点火候」。这种情况在国际导弹发射史上极为罕见,让人不禁对印度的导弹技术产生深深的疑问。

从技术层面来说,正常的导弹发射程序应该是在发射瞬间将发射筒盖顺利打开或击碎,以确保导弹能够正常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而印度此次的操作,仿佛是一场意外的 「表演」,让全世界看到了印度在导弹技术上的不成熟。

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对印度导弹技术的质疑。首先,从工程设计角度来看,连最基本的发射筒盖子问题都未能妥善处理,不禁让人对其整体技术水平产生怀疑。正如网络中提到的 「虽然该导弹采用了冷发射技术,这确实是现代导弹常用的发射方式,但连最基本的发射筒盖子设计都未能妥善处理,不禁让人对其整体技术水平产生质疑」。

这一细节问题反映出印度在导弹技术方面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操作不规范或者质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其次,从技术本质来看,这款所谓的 「高超音速导弹」 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

现代高超音速导弹需要具备滑翔飞行、机动变轨等关键特性,而印度这款导弹在这些方面表现不足。例如,没有采用高超音速导弹特有的双锥体或乘波体结构,同时也没有超燃冲压发动机,在机动变轨能力和突防能力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弹道轨迹单一更容易被拦截。总之,印度此次导弹试射虽然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但顶着发射筒盖飞出的奇特现象却暴露了其在导弹技术方面的诸多问题,让人对其真实的技术实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LR-AShM 导弹的类型之谜

从目前对高超音速导弹的分类来看,主要有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和滑翔式高超音速导弹两大类。然而,印度的 LR-AShM 导弹却难以归入这两类中的任何一种。首先,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通常采用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明显的进气口设计,如头部轴对称进气口类似于布拉莫斯的头部进气,或者两侧、四周的进气口类似于 YJ - 12 导弹的四条进气肋。

但 LR - ASHM 导弹的结构中并没有这些进气口特征,因此可以确定它不是吸气式高超音速导弹。其次,滑翔式高超音速导弹的弹头具有较高的识别度,主要分为乘波体滑翔高超音速弹头和轴对称滑翔高超音速弹头。乘波体模式类似我国陆基发射的 DF - 17,弹头像一片冲浪板;美军空射版 ARRW 也属于乘波体型。而轴对称则类似于美军陆基版的 LRHW。但 LR - ASHM 导弹的弹头既不是乘波体也不是轴对称,甚至没有像 DF - 15 那样的弹头小翼,末端机动能力有限,因此也不属于滑翔式高超音速导弹。

LR - ASHM 导弹属于两级火箭推进结构,一级火箭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在空中完成加速后会被丢弃,二级火箭继续推动导弹前进。从结构上看,这种两级火箭发动机均为自带氧化剂和燃料的火箭发动机类型,没有吸气式高超音速发动机所需要的进气口,也没有滑翔高超音速导弹应有的弹头特征。

其弹头部位有热防护罩、雷达、弹头与弹载计算机与电子设备,但没有小翼控制,若要末端机动,要么利用二级火箭发动机的气动翼面进行滑翔增升与控制机动,要么采用弹载 RCS 小发动机维持方向。

然而,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明显的问题。利用二级火箭发动机的气动翼面进行高超音速滑翔不仅不适合,还可能因激波加热导致机翼热熔毁、强度不足脱落或引发弹体共振等问题。而采用弹载 RCS 小发动机维持方向虽然成本较低,但控制复杂且精度较低,不太适合用在反舰弹道导弹上。因此,LR - ASHM 导弹在分类上存在很大争议,既不符合印媒认为的高超音速导弹说法,也不完全符合 DRDO 对反舰弹道导弹的定义。

独特的 「滑翔」 方式遭质疑

印媒声称印度 LR-AShM 导弹的二级火箭发动机的四片航向稳定弹翼被用来作为高超音速滑翔增升,这一解释引发了广泛争议。众多军事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例如有文章指出 「印度高超音速导弹本质上,更像一款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完全依赖于火箭动力驱动,并没有乘波体等先进技术加持」。这种将常规的航向稳定弹翼用于高超音速滑翔的方式,在全球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可谓前所未见。

在高超音速条件下,这种利用二级火箭发动机弹翼进行滑翔的方式存在诸多不可行性。首先,这种弹翼原本是用于稳定航向的,在高超音速飞行时,不但对升力没有特殊用途,反而会因为激波加热导致机翼热熔毁。正如素材中提到的 「试射视频中显示的导弹‘扣盖发射’设计不仅影响气动性能,也反映出其研发细节的粗糙程度。

在高超音速条件下,这种弹翼可能因激波直接打在机翼上造成强度不足脱落或者因为激波引发的冲击造成弹体共振」。

其次,高超音速飞行对导弹的气动外形和结构强度要求极高,而这种临时改变用途的弹翼很难满足这些要求。相比之下,真正的高超音速导弹,无论是采用乘波体弹头还是超燃冲压发动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大量试验验证的,能够在高超音速条件下实现稳定飞行和高效机动。印度这种独特的 「滑翔」 方式,在技术上缺乏可行性和可靠性,更多的是一种为了达到所谓高超音速标准的 「变通作法」,难以真正具备高超音速导弹的实战能力。

制导命中的疑问

弹道导弹命中运动目标的要求极高。导弹发射后,目标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如目标以 32 节的速度行驶,10 分钟就能驶出约 10 千米。要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命中,导弹必须有末端探测与制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地轨道卫星取得的最新数据通过数据链制导,也可以通过弹头的雷达发现并自导。然而,这两种方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经过高超音速飞行的弹头会产生高温,这会让大部分在常温下良好透波的材料在高温下性能大打折扣,美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在这方面就面临着重大障碍。印度真的比美国还厉害,解决了这个问题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似乎并不乐观。印度在卫星导航等领域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实战中要实现对运动目标的命中,需要一个地轨道卫星星座 24 小时不间断扫描地球表面,并且每一点的重访时间不能太久,否则数据更新不及时就无法使用。中国用了十几年时间建成了这个地轨道卫星星座,而印度是否建成了呢?

印度构建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如 IRNSS,但与中国的卫星星座相比,在覆盖范围、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不足。例如,IRNSS 是一个区域导航系统,主要覆盖印度及南亚周边 1500 千米以内区域,定位精度优于 20 米。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则是全球覆盖,定位精度更高。此外,印度的卫星导航系统在面对高温等恶劣环境时,其性能也可能受到影响。

文字游戏下的机动命中

印媒声称 「导弹成功进行末端机动,并高度精确地撞击目标」,这一描述看似令人惊叹,但仔细分析却充满了疑问。从字面理解,似乎导弹展现出了强大的机动能力并准确命中目标,但这种描述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有观点指出,这更像是一种文字游戏,因为它没有明确说明导弹的机动是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

关于导弹的机动到底是程序设定还是因目标机动而产生,存在很大的争议。如果是程序设定的机动,那么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因目标机动而进行的调整有着本质的区别。程序设定的机动往往是预先设定好的动作,与目标的实际运动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匹配。

而因目标机动而产生的调整,则需要导弹具备实时监测目标位置和运动状态的能力,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从目前印度 LR-AShM 导弹的表现来看,很难确定其机动是属于哪种情况。一方面,印媒的描述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表明导弹是因目标机动而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考虑到印度在导弹技术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发射时顶着发射筒盖飞出、在高超音速导弹类型上的争议以及制导命中的疑问等,让人对其是否具备因目标机动而进行调整的能力产生怀疑。

例如,在网络上中,有对印度其他导弹试射情况的分析,如印度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事件,暴露出印度在导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不足。这也让人对 LR-AShM 导弹的真实性能产生更多的质疑。综上所述,印度 LR-AShM 导弹所谓的 「机动命中目标」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其背后的真相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