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国民党在岛内「二合一」选战遭遇惨败,「下架民进党」目标最终落空,赖清德携胜选余威企图继续追杀血洗「蓝营」,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国民党内部却陷入内忧外患的尴尬,内斗不止陷入危险循环,「蓝营」高层拒绝下放权力,而少壮新势力为争抢「立法机构」和「党总召」位置而大开杀戒。面对「蓝营」内部一片肃杀之气,韩国瑜、傅昆萁、赖士葆等国民党政治实权派人物纷纷使出全力进行权力搏杀,团结之路危机重重。
(朱立伦最近被地方实力派系和党内决策层「两面夹击」)
岛内舆论纷纷指出,随着岛内「二合一」选战结束,台「立法机构」呈现「三党均不过半」的微妙格局,国民党、民进党和民众党均未能拿下过半席次,根据岛内相关制度设计,「立法机构」领导权掌握在席位过半者手中,也就是说不管民进党还是国民党均无法单独掌控「立法机构」,他们须找民众党作为政治盟友才能实现在「立法机构」席次内的相对多数,此时「白营」只有8个席位,但却拥有「让谁过半」的能耐,因此「作价待沽者」早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因此,即将于下月月初进行的「立法机构」负责人选举,是「二合一」选战之后岛内权力分配的「第一战」。实际上,由于「蓝营」手握54个「立法机构」席位(国民党52席以及无党派2席),因此其问鼎「立法机构」负责人的机会很大,若国民党可以争取民众党3至4个席位,那么「蓝营」夺得头筹的胜算很大。
(岛内舆论认为,「韩江配」是内部妥协的结果)
正因为如此,围绕岛内「立法机构」负责人的争夺,已经成为国民党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头等大事,一方面「立法机构」负责人拥有重要政治地位,到底推举谁角逐此次选战,实际上等于国民党党内承认其下一代领军人物的党内地位,这是一场事关「蓝营」政治人物卡位的关键博弈。目前,经过利益交换和派系妥协,国民党已经决定由不分区「立委」当选人韩国瑜以及江启臣出马角逐。据岛内媒体报道,为了平衡内部各派势力对竞选「立法机构」领导人职位的分歧,党内「建制派」大佬王金平甚至亲自坐镇斡旋。
不过,面对由国民党领导层内部指定的「韩江配」,党内地方派系代表人傅昆萁极为不满,傅昆萁在「韩江配」宣布联合参选后不久,立即表示自己也要角逐「立法机构」负责人,瞬间站在了国民党最高决策层的对立面。
岛内舆论认为,「蓝营」地方派系实力人物对国民党内定卡位的作风深感不安,傅昆萁认为「蓝营」中央指派江启臣参选有违「公平原则」,是国民党中央不愿下放权力给地方势力派系的表现。「为何同为地方派系的韩国瑜可以参选,而傅昆萁不能与韩国瑜构成‘韩傅配’?针对内部质疑,韩国瑜选择「快刀斩乱麻」,通过合纵连横先于内部对手宣布参选,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携江启臣等少壮派逼迫朱立伦下定提名决心,另一方面以确定人选为机会卡位「蓝白」合作的先机。
(赖清德的「立法机构」第一战事关重大,党内各派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为了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最终在「蓝营」内部多方协调妥协下,国民党决策层用支持「党总召」竞选为交换条件,换取了傅昆萁退出「立法机构」负责人的竞争,解除了党内爆发不和危机的「定时炸弹」。
长期以来,国民党基层派系与「蓝营」中央决策层矛盾尖锐,特别是在「九合一」、「二合一」选战期间,如何分配党内资源以及重要领导席位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由于民进党一再追杀国民党党产,压迫「蓝营」核心政治人物,收缴查封「蓝营」政治资源,导致国民党中央无法对地方基层政治势力形成有效的指导与协同,这就造成「蓝营」内部一旦涉及政治卡位「生死战」,就立即演变为群雄逐鹿的内斗战场。「蓝营」长期处于地方和中央之间的深度博弈之中,让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政治人物逐渐与「蓝营」决策层唱反调,「以下犯上、两面三刀」比比皆是,「各自为政、人党脱离」已成常态。
(民进党也在争取柯文哲,但手法可是软硬兼施)
我们以2年前的「九合一」选举为例,当时在选战提名过程中,国民党决策层将提名权收归负责人指派。但是在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澎湖县的提名立即遭到基层实力派的强力反弹。在桃园「市长选人」候提名过程中,罗智强、吕玉玲及力挺吕玉玲参选桃园「市长」的邱奕胜,对于朱立伦「空降」张善政参选桃园「市长」非常排斥,险些酿成桃园「蓝营」基层力量的彻底决裂。国民党中央虽然最终平息了桃园市和新竹县的提名争议,但苗栗县和澎湖县的党内分裂还是导致了「蓝营」选举落败。
(民众党很可能采取分裂投票的方式,「蓝绿」都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