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共识?
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人们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经常不是因为对事实的认定有分歧,而是因为不同人对相同的事实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
比如,中国经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这是事实,这是没有分歧的东西。
但为什么我们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进步?
不同的人解释不同,甚至相反。这两种不同解释会导致不同主张,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依赖于我们相信哪一种解释。
因此在今天,实事求是不难,真正困难的地方,其实是寻求一个共识。
共识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集体的,一个宏大公共叙事空间里的共识,这对于我们今后十年乃至数百年来看,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而眼下,共识没有越来越多,反而朝着相反的方向在发展。
从引入市场经济到今天,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因为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市场的不断饱和,我们到了该做总结的时候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司和个人会归咎和归功,以进一步发挥他们各自的比较优势。
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对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来说,也同样如此,归功和归咎,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审视自己,找到缺点改正,发现优点放大,这并不难。
有人说今天实事求是越来越难了,回顾过去一年,我们的确有看到类似的迹象,但本质上,实事求是是人类理性的结果,是科学进步的结果,我们的高等教育受众群体越来越广,而人的理性和高等教育的塑造下,个体会天然追求事实,而不是虚伪。
因而,强调实事求是的确是我们过去四十多年来的一个成功因素,这是我们的优点,未来应该继续发扬下去,延续优点和实事求是,这并不难,因为人骨子里是愿意强调事实的,而不是弄虚作假。
这是基于我们的年轻群体中比例越来越高的高素质人才决定的。
但寻求共识,在眼下来看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寻求共识困难?那是因为我们和现有的国际主流有所不同。
过去我们常说特色主义道路,这本质上就说明了,我们所走的道路,和西方主流乃至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是有所区别的。
由于不同,就很容易产生分歧,因为别国的经验和淌过的水,并不能够完全成为我们参考的工具和路径,这就很容易产生分歧。
过去由于我们的经济高速增长,大家看得到一个明确的正反馈,所以共识很强烈,分歧并不多,但在今天,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自然分歧也就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房地产行业的历史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地方债务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还面临着收入上的分配失衡影响消费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了今天寻求共识难的关键。
市场经济自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以来,到今天为止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前人走过的路太多,其中有错误的历史,也有正确的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和学习优点,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特色因素,这就又导致,在很多地方,西方走过的经验,已经被证伪的东西,可能并不能够很好为我们所用。
在宏观经济上,我们需要自己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路线,自己走,当然会有分歧和试错,但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经济体来说,任何的一小步,对应到微观上,那都是一大步。
今天寻求共识难,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寻求共识,我们需要从我们过去四十多年的经验里,明确找到一些共识,来凝聚整个社会的信心。
例如全球化。
不管我们要走怎样的路,预期可以确定的是,全球化依然还是离不开的主旋律叙事。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不仅仅是和全球做生意,更进一步,全球还是一种观念、一种共识,它代表着商业世界里的契约精神、市场原则和公开透明的贸易体系,它意味着一种以规则为主导的体系,而非是一种以人治为主导的体系。
这就是全球化。
对内来看,我们的人均GDP依然还停留在日本1994年三分之一的水平,根据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月入5000以上的群体,还不足1亿人,这些赤裸裸的数据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全球化还要继续走,也应该继续走。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收入上的普遍性,加之房地产和教育医疗的三座大山,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内需目前依然会比较乏力,尤其是大量的中产以上群体缺乏消费信心,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全球化的贸易,来推动我国的就业、收入、乃至外汇的进一步增长。
扩大内需当然很重要,但我们也要客观看到我国依然还有数亿人月入不足两千的事实,收入上的失衡短期内难以调节,因此我们依然需要全球化,来拉动投资、贸易和就业。
这是共识。
既然是全球化,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打开门和全球搞好关系,尤其是消费能力强的欧美市场搞好关系,这同样也是共识。
我们赚谁的钱,当然就有必要和谁把关系处好,这样才能够赚更多的钱,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商业逻辑。
但我们的分歧却又是那样之大,欧美对我们的打压,当然有他们的很大问题,但除此之外,许多人对欧美自身的敌意,恐怕也远远超出他们对我们的敌意。
新年第一天,日本七级地震,互联网上又是一片「兴奋之声」不绝于耳,似乎搞对立和民粹主义,天上就能够掉现金,掉真金白银,但这显然无助于我们的全球化路线,更无助于我们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当年汶川地震,日本救援的物资上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至今依然是一段佳话。
我们当然需要牢记历史,但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复仇和报复,而是为了和平和共同富裕,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才是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的根本原因。
如果铭记历史是为了复仇,那么世界第三次大战、第四次、第五次可能就会源源不断地发生,如果仇恨无法得到遏制,理性无法得到生长,那么我们都只会被疯狂蒙蔽人性,除了战争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历史上,任何一个疯狂的民粹主义集体的狂欢,最终都将会酿成恶果,没有例外。
因此,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就旗下主持人叫好日本地震而暂停其主持人工作的决定,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和恐怖主义的言论别无二致。
煽动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仇恨,当然很容易,羊群效应告诉我们,人有时候是盲目从众的,更是容易陷入无意识的狂欢之中,这是想象的共同体。
但仇恨和疯狂,会令人畏惧你,害怕你,进而不愿意和你打交道,在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尤其如此,对个人来说,你的生意伙伴是怎样,几乎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这就是志同道合的由来。
因此,我们的共识不仅仅是全球化的贸易,更是一种观念,一种认知。
今天有很多人说全球化已死,如今是在逆全球化,可我们放眼世界来看,全球化依然如火如荼,越南、印度、泰国、菲律宾,全球化如今在这些新兴市场依然在生根发芽。
以越南为例,越南2023年四季度GDP增长6.72%,全年为5.05%,表现好于预期,主要原因就是越南消费者需求回升、出口复苏和投资激增,抵消了越南房地产疲软的拖累。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投资、出口、消费、地产等等,一个行业的萧条可以由其他行业去拉动,但今年以来,我们面临着投资、出口、消费、地产、债务的多重经济压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自然需要改变策略,着力拉动一两个行业去带动经济增长。
而2023年过去一年时间里,我们看到内需依然疲软,房地产的销售也在稳步下行,一些行业如果难以被短期的效应拉动,那么我们就应该着眼于能够拉动增长的因素,例如出口和投资。
基于人力成本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全球化不会消失,比较优势的原理依然会发挥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继续吸引全球的投资来到我们的市场投资,尽力延缓外资外流的速度,而不是加速度。
全球化不会逆转,也不会消失,它仅仅只是会发生转移,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我们的经济转型之前,尽力延缓全球化转移的速度。
实事求是是基于数据事实给出的结果,而共识则是一种观念,一种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对过去进行精准的归咎和归功,如果我们对同一事实的认定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增长意味着需要有空间,空间就意味着需要有更宽松的标准和尺度,这就需要高度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市场经济不可动摇,全球化亦是如此。
只有坚定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够基于事实,找到正确的共识。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