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政协委员、研究院所、企业代表为临港支招

2024-01-08新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首。作为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围绕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近日,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人民政协网联合主办的「加快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座谈会」在临港新片区举行,旨在搭建链接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探讨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由投资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经过四年努力,临港新片区打造形成全链生态的集成电路、赋能百业的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的生物医药、集群发展的航空航天、引领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覆盖「空天陆海能」的高端装备,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近年来,临港不仅在建设制造业高地方面发力,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上我们也花了很大的力气。」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介绍,自新片区成立以来,临港制造业增长速度每年保持在30%以上,2023年产值突破4300亿元。
在科技创新方面,区别于张江,临港新片区以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为主,正在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实验室、同济大学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一批高能级的实验室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临港与上海交大、北大、电子科大等高校合作建设16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的孵化。
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临港新片区成立了100亿规模的科创基金,通过科创平台、科创驿站孵化基地,每年培养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可以说临港已逐步成为批量化、专业化孵化高新企业的高地。
「临港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仅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新路,也为临港高质量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即由招商引资、投资驱动为主转向投资要素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新途径。」吴晓华说。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形成「乘数效应」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和重大技术突破的生力军,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特殊使命,要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形成「乘数效应」,在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作为。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发展为引领、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积极打造具有交大特色的有组织科研组织模式和科技自主创新体系。
杨振斌提到,近年来,上海交大聚焦海洋强国、健康中国、数字强国等战略需求,布局推进「大海洋」「大健康」「大信息」等面向未来的专项行动计划,设立海洋装备研究院、长兴实验室等战略基地,成功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远海大科学设施」项目落户上海,打造从科学到工程、从产品到产业全链条的「大海洋学科群」。而临港新片区正是「大海洋」和很多科研项目落地的重要基地。
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有不断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创新才有不竭动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汉民认为,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能够迅速准确捕捉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他介绍,近年来,我国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不断完善企业创新生态,多措并举促进科技要素集聚,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我国企业的创新规模量级和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科技型骨干企业数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加快等问题。
对此,周汉民提出三项建议。
第一,赋能企业主体为抓手,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在重大专项、重点工程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中,全面提升企业参与度和主导地位,加大来自一线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企业家在项目评审中的比重,以本土产业实际需求倒逼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产业政策与产业情报联动机制,推动骨干企业向产业链「卡点」「堵点」领域提前布局。建立科技型骨干企业培育工作机制,集聚资源扶大扶强,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加以鼓励,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面向全球引才聚才。
第二,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企业深度互动为抓手,系统提升科创竞争力。
他建议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资源的市场化专业化配置,支持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服务和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孵化和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的产业化路径,建立大科学装置产业化促进机制,针对技术供给丰富、前沿产出领域不确定的公共实验设施,主要由政府牵头建立,协调大科学装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资源,聚焦研究细分领域和明确的产业化方向,将市场主体、应用场景和资本要素汇聚在一起,对接科研成果及产业化需求,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三,以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抓手,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
他建议,建立跨部门的科技成果认定、转化、确权及交易服务流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鼓励将符合条件的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包括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中介组织、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涵盖技术预测、技术推广、技术孵化、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功能的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作者:周渊
文:周渊编辑:商慧责任编辑:唐玮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