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上成绩。高三下学期一模二模语文成绩都在130出头,三模135分,平时的周考、月考、联考成绩就不一一细说了,一般不低于128分,作文基本上都是56/57/58。成绩算比较稳定,去年高考也是130。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是语文天赋型选手?很遗憾并不是。
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也仅仅只有100出头,此前语文成绩也一直在90-105这个区间上下浮动。但我仅仅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让语文单科成绩提高了30多分,从普通一本的水平成功逆袭top985。
趁着对高考备考过程的记忆还没有褪去,我就不请自来地答一下这道题吧,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渴望通过高考逆天改命的你们。
提出这个问题或者心中有同样疑惑的同学,想必都渴望能够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吧。
我很能理解你们此时的急切心情
但不好意思,高考语文真的没有什么所谓的万能答题模板。网络上那些被大肆宣传的万能答题模板只不过是一些营销号抓住了很多人急于求成的心态,而被当作他们的流量密码罢了。用国家玮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送给这些人:
千万别随便亵渎教育,教育是一个良心活。
不过大家也不要对此感到绝望,相信我,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语文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和别人拉开差距的!
高考语文虽然没有万能的答题模板,但是它有答题思路和底层逻辑啊!拥有正确的语文学习底层逻辑加上清晰的答题思路,这才是你语文成功逆袭的正解。
只要你学会了高中语文的底层逻辑并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你也能和学姐一样只用花半年时间从100分逆袭到130分!
这是一套史上最全、最良心的针对高中应试语文的学习体系。
如果你想和我一样逆风翻盘,请一定要停下来花10分钟的时间看完这篇实操干货,它将决定你的大学四年是在一个普通本科碌碌无为还是在top名校绽放梦想。
赶紧双击屏幕点赞、收藏起来吧~以免找不到了哦!
【写在前面】
在正式开始之前饿想先纠正大家几个误区:
误区一:很多人语文学习性价比极低,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写数学英语。
听我说,笨蛋才会这么想!你的数学从120到130所花的时间成本远远高于语文从90分提高到120甚至130所花的时间成本。高考比拼的是总分又不是数学单科。
所以请一定要重视语文!一定要重视语文!一定要重视语文!重要的话说三遍
语文学习没有脑子限制,又可以速成高分,这个分你为什么不要?
拜托欸,你是国家反内卷大使嘛?
误区二:没有搭建语文知识体系的概念
对于语文来说,知识碎片的积累是没有尽头的,只有搭建好语文知识体系,才能够举一反三,一以贯之。
很多同学在网上收藏了一大推的答题模板和答题技巧,然后答题时东拼西凑,答题思路不清晰不系统,回答问题不全面,当然你拿不了高分。
听我的,高中语文答题思路技巧,有这一篇就够了!这是学姐根据自己的成功逆袭经历以及身边的一些语文学霸们的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篇史上最全的答题体系,从学生答题时的思考视角,能够帮你快速get学霸们的答题思路。
误区三:过于依赖模板、技巧和套路,忽视基础知识的记忆背诵。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很多高中生过于依赖所谓的答题模板,但这种选择其实是一种投机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偶尔考到熟悉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考个110甚至120,但万一考到不熟悉的知识点,一下打回90。在面对可预测的风险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源头规避它的发生。高考不是赌博。
如果把知识体系比作一个人骨架的话,那么基础知识点就好比血肉。有了完整完美的骨架,血肉也要尽量丰满些,不然总显得有些别扭。所以,该刷题刷题,该背书背书!千万不可忽视基础知识!
全文1.4w字,大家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静下心来花点时间仔细阅读。
实在没有时间看完的也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卡片领取!打印电子版更方便学习。
为了这个超值福利,我们 花了2个月的时间,总结了高中语文系列性的资料包,包含基础知识·试卷·文学阅读等,也包含本文电子版文档, 让你从90分提升到130分!创作不易,也请大家给我点个赞支持一下吧~
【正文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四、诗歌鉴赏
五、语言文字应用
六、作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3题,选择题题型】
这类题一定要先认真通读文章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搞清楚文章的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各个段落大概讲什么?段落之间的逻辑?
在通读完全文后,再进行科学地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的关键词
(2)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定位相应的信息源区域
(3)认真比对,仔细辨别
※ 选择题考题设置的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靠理清文章思路远远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题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选择题设置的干扰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答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
⑴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⑵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
⑶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
⑷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相反。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答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3. 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转述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答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4.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常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相反。
【答题技巧】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5. 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答题技巧】
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6.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答题技巧】
在做题时,一定要仔细检查所给的选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 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此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答题技巧】
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对象,特别注意选项句中的主语和宾语。
※ 注意!!!
做这类题时要注意有时候要选的是最佳选项而不是正确选项;
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要注意是否答非所问。
【4-5题,问答题型】
第一道问答题的出题方式已经模式化,围绕论述文的核心知识进行考察。例如下定义、论证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脉络)等。
第二道问答题则基本是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提取,注意题干的限制范围,锁定答题区间后,合并同类项,将答案做好整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小说和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小说可能还好一点,答起散文来时就是毫无头绪。大家不必过分担心,其实围绕它们所出的题型是相近的。与其耗费心力区分二者的区别,不如花这时间去总结常见的题型,把每种题型的答题套路研究透,这对提升分数将大有裨益。
1. 环境描写类
常见题型 有:(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⑷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类试题的 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 故事情节类
常见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安排及其作用: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3. 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常见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②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③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人物类试题 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表现人物的手法: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4. 概括主题内容
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 :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5. 分析写作技巧
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是为了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6. 品味语言特色
常见题型 :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从三方面入手:①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重难点,分值多达19分,高考难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其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语言又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非常严重。
关键在于阅读没过关,因为没有读清文段中的人物、事件、评价等,对实词、虚词的推断。对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有可能不符合文意,从而导致错误。
今天为大家准备高中文言文的答题思路和干货分享!由于篇幅有限,点击下方卡片领取⬇️
1. 文言常识
考生解错古代文化知识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是积累不够;二是理解不准确,不能准确分清皇帝的年号、庙号等;三是不注意结合文意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忽视选文内容对某文化知识的提示等。在复习中应该注重积累,分类记忆。需要文言常识资料的同学也可以点击卡片领取~
2. 翻译
无论是翻译文段还是句子,都要求以直译为主,即要求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言文翻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对关键词语不能正确把握,就很难译出文意。在翻译时,要学会如何从句中找出关键词;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而不是对整体大意的翻译;要注意对省略内容和特殊句式的理解;要结合全文大意推知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如果从操作层面讲,文言文翻译还可用这几个词来概括其方法:
「留」 ,即保留文中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如时、地、人、事、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一般人都理解,可保留不译(硬要译,反而显得不通顺)。
「换」 ,即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致的词,例如「吾子淹久于敝邑」(【殽之战】)。「吾子」是敬词,相当于今天的「先生们」;「淹」可用「停留」或「留守」换译;「敝」是谦词,「敝邑」即我们国家。
「补」 ,即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使句意完整通畅,例如「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却没有到达)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意不通(「足以至焉」,怎么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呢?)。词类活用的翻译,要补上相关词语,如「使……」「以……」「用(拿)……」「为……」「像……」等等。
「删」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而现代汉语里又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以删去。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足语尾助词,翻译时可删去。
「调」 ,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该句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即「没有欺骗我」。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句中「于弟子」是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将原句调整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即「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套」 ,对固定结构套用句式进行翻译。
「转」 ,对一些委婉形象的说法要做合理的转换。
※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翻译,译出的译文一定要准确保持原意,句子结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气畅达,文句形象生动,即符合常说的「信」「达」「雅」的要求。
3. 概括
概括材料内容多为以下角度命制试题: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
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等。
回答这类题时要注意: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2)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3)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4)摘取文中句子,翻译归纳概括作答
4. 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①根据「曰」「云」「言」等对话词语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②根据常用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③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④根据词性词义以及语法结构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四、诗歌鉴赏
1. 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①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是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蕴。
②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浓郁的诗味。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③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
2.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①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③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④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五、语言文字运用
1. 成语辨析
常考的有近意成语辨析,常见错误有:
①望文生义,造成望文生义的原因是语义内涵不明,只从字面的意思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明白成语的出处和比喻义等。主要有反用其义、自相矛盾和典故不明等几种类型
②褒贬误用,平时积累时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答题时注意分析语境是褒义还是贬义,然后看成语的感情色彩是否和语境相符。
③不合语境,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和语意分析,有时是时态矛盾,有时某词语不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时成语中本来就含有某种意义,但在句子中又出现这种意思,造成语法重复。
④对象误配,对象错配主要有使用对象有误和人称角度使用有误,如「登堂入室」「蒸蒸日上」,似是而非主要是成语之间容易混淆,但有细微的区别,谦敬失当主要是人称的运用上出现问题。
2. 病句
答题技巧:
①简化成分,查找动宾、主宾、主谓搭配不当。
②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查找中心语和修饰语搭配不当。
③注意重点词语(和、以及、与、能否、是否等),查找「一面对两面」的搭配不当。
④句子中出现介宾短语,看后面是否有主语,查看主语残缺。
⑤注意长句子(多层定语)查找宾语残缺。
⑥注意长句,看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或句子知否完整,查找谓语残缺。
⑦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语,注意近义词,看句子中是否有表意重复的地方,查找重复赘余。
⑧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语句歧义。
⑨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查找语句歧义。
⑩见到省略句注意查找省略的成分是否明确,查找语句歧义。
(病句和成语辨析这种简单题不循序做错!!可以准备一个小笔记本,把常见的但是自己容易做错的题总结到一起!)
3. 情景补写/压缩
概括材料内容
说明类语段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解说说明对象(比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是用具体的说明方法解说说明对象的特点。压缩说明类语段时,应关注以下两个要点:
①明确说明对象。即明确语段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具体可以从分析每一句话的角度入手,即通过分析语段每一句话的具体内容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提取关键词
提取关键词是说明类压缩语段题目的主要类型,答题时注意如下要点:
①确定语段表述的主体。题干给出的语料一般都是围绕某个概念、事件、人物或思想的,答题时要先找出语段表述的主体。
②理解语段的表达方式。通过把握语段的表达方式来确定提取关键词的方法。
③分析语段表述的具体内容。通过对语段中每一句话的理解和把握,找出关键内容。
④注重概括和语句转换。对筛选出来的重点词句,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比如字数问题)加以概括或者转换。
下定义
下定义也是说明类压缩语段常见的类型,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提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既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的差别)
新闻概括类
新闻的主要信息包含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端、发展、结局)和体现的意义等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信息可以采用「两步走」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新闻,把握新闻表述的要点。切分新闻内容,依照具体的表述对象确定新闻的各个要素。
第二步,对相关要点进行筛选和概括。筛选新闻的表述要点时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时效性较差的新闻可以舍掉时间,客观叙述事件的新闻可以舍去意义,然后通过筛选关键词语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试题类型一般为拟写新闻标题、导语、概括材料内容和拟写一句话新闻等,
拟标题主要是 「主体+事件特征(全文侧重点)」,导语主要是「时间、地点、人、事件、结果(5W)」。
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概括新闻的内容时,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抓住新闻导语,把握新闻的要素。新闻导语是一则新闻的关键性语句,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解答该类题时,要先抓住导语,分析新闻报道的对象,然后分析新闻事件的开端、发展、结果等。
②注重语言简明得体。拟写一句话新闻时,要从简明的角度整合提炼出恰当的信息。确定新闻报道的对象后,将提炼出来的主要信息放到具体的叙述中。
六、作文
1. 审题
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分析关系法
很多材料中存在着思辨的关系,考生在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之后,需要考虑关键词之间的思辨关系,常见的思辨关系有对立统一、部分与整体、质变与量变。
2. 标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好的作文标题可一句抵一万句,直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喜上心来,自然就会给你的作文打上一个很高的印象分。
精彩标题就是作文颜值,在此收录适合当满分作文标题的金句,摘抄并背诵,反复体会,仿套出新,在阅卷时多看你一眼。
【心似繁华艳照,身如古树不惊】
可以用于「修身养性」、「坚守自我」等主题。把这句话作标题,文采盎然,富有诗意,可以成为全文的一个亮点。
【涓流不止,溪壑成灾】
意思是:细微的小水流不及时堵塞,不断汇入江河,将泛滥成灾,对于人来说,如果不能遏制自己的小欲望,就可能导致欲壑难填。写作文时,可以用于「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注重细节」等主题,是一个简约而又惊艳的标题!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可以用于表达美好祝愿,对未来的期许等。
【浮舟沧海,立马昆仑】 适用于气魄雄健,豪情奔放,为中国崛起而奋斗等。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适用自立自强、描写国家变化等主题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君子必须以此为戒,防微杜渐。写作文时,如果遇到「防微杜渐」、「注重量变」、「注重细节」等主题,就可以用「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做标题。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适用于有关文化传承,文化保护,珍重历史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力量巨大的强者,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这句诗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人生原是战场,心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细嗅蔷薇才能保持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适用话题:人性、善良、对立与统一
3. 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四种模式。我的作文的结构一般都是层进式,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即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具体地说议论文的常格是:三五十言,引出论点;六七百言,层层分析,或从正到反,或从古至今,或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分析论证;在分析论证基础上,再以三五十言,归纳总结,照应文题,深化主旨,收束全文。
这是最简单的作文结构了~ 或者你也可以即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好处——挖根源/本质——指办法」的格式。这也是比较容易学会的一种论证结构,请务必学会!
4. 素材
这一部分大家不要担心,学姐已经给大家整理好了!
高考语文作文真的有很多套路!拿55+并不难!! 如果大家需要的话,我之后再出一篇仔细讲讲~大家记得先双击屏幕点赞,防止走丢呀!
【写在结尾】
你现在所经历的过去,会决定你的未来。你现在做什么事,未来就会成为什么人。
很公平。
如果你是雄鹰,请不要吝惜羽翼,去你的长空搏击如果不是
愿你像蜗牛一样,顽强执着,奋力攀爬,站在塔尖
你会和雄鹰看到同一片风景
以上就是我针对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给大家整理的一份超全的语文学习大礼包,篇幅有限,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要领取资料,可以点击下方卡片:
能够看到这里的同学,恭喜你,你已经在通往你的梦中情校的路上了,期待你的好消息!祝高考顺利,你一定能够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码字不易,给学姐一个免费的点赞和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