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广州造船「威水史」

2024-10-14新闻

在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高耸的龙门架旁,数艘万吨巨轮停靠在伶仃洋边蓄势待发,百舸争流随江入海,正奋力续写着向海图强的新篇章。而在北端的扶胥之口,俨然矗立着「海不扬波」的古港牌坊。斗转星移,日月乾坤,当两千年前的海丝「遗风」从两江两洋重新划过南海神庙,「四海云船临凤浦,五洲商旅汇神州」的鼎盛场景宛如再现眼前。

船舶是联系城市与海洋的重要工具,是城市与海洋的纽带,造船技艺的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探索海洋、向海发展的能力。在世界海洋史上,腓尼基推罗城、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凭借具备高超的造船技术和全面的航海知识,推动建立起一代海洋霸主。广州的造船业是广州承担国家职责、链接全球资源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加快推进广州造船业实现技术攻关,提升经略海洋的实力,是推动广州向海发展的重要动力。

扶胥港前各国商船云集盛况。图源:广州海事博物馆藏

一、广州千年造船史,海丝芳华盛世途

(一)寻天造地设之巧,以舟楫之利通济天下

广州城始建于秦朝,选址于五岭余脉,南海之滨。三江汇,渡千帆,广州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海陆交通优势与广阔的内陆腹地空间,拥有极高的造船和航海天然禀赋。秦汉港市形成后的两千多年间,南越国都城番禺一直作为我国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城市,海上贸易长盛不衰,赋予广州「千年商都」的美誉。

先秦百越先民始为舟,汉辟海上航道达远洋。【南越志】记载道:「南越王造大舟,溺人三千」,南越舟「其大千石」,是当前文献记载广州建造最早的船舶。到汉朝,造船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是我国造船史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能建造巨型楼船用以水战,另外可建造出航行于内河和近岸浅海的陶船,此船前系锚,后有舵,船内分三舱,前舱低矮宽阔,篷顶作拱形,中舱略高,篷盖圆形微凸,后舱舵楼最高,篷盖一脊两坡。汉朝海船已发展有桨、橹、锚、舵、帆、水密隔壁等设施,但尚未能在远海航行,往来船舶仅能沿着北部湾海岸、中南半岛海岸及印度东南海岸航行。这一时期广州与徐闻、合浦等地多有海船往来,航线最远已达不国(今斯里兰卡),丝绸、珠宝、香料、矿物等大宗货物贸易往来络绎不绝。

汉代楼船

东汉陶船。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选自人民网

汉代运用高超的造船技艺,能建造用途不同的大小船只,时人利用农用小艇、独木舟等船舶可涉足至太平洋群岛从事一些季节性的生产活动。有了船,加上越人习水的特性,海产成为广州城市的重要食物来源,耕海牧渔也成为了广州城市生活的传统。

随着造船技术提高,到六朝时期,开通了自广州起航,穿过海南岛东部、西沙群岛海面而抵达东南亚各国的便捷航线,对外贸易主要港口城市也从徐闻、合浦东移至番禺。【梁书·王僧孺传】中记载:「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自此,广州成为中国南方海上贸易的中心城市。

(二)千帆之下海丝起,行华夏之舟和合四海

唐朝造船再攀高峰,造就世界著名东方港市。唐朝广州连通波斯湾、东非、欧洲各国的远洋航线之多为当时世界之最,称「广州通海夷道」,各国客商纷至沓来,海上贸易获得长足发展,此时广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南大门,也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贸易的繁盛充分显示了广州航海技术的领先地位,造船业的高度发展推动广州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造船中心。这一时期造船技术日渐精湛,能建造出「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的大型木兰舟,通过采用先进的榫合钉接工艺,使船体结构坚固、强度大大增加,大型远洋商船拥有了很强的抗击海潮风浪能力,可在波斯湾海惊涛骇浪中畅通无阻。

黄埔港前停泊的商船。图源:广州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2010年1月第1版)

宋朝造船技艺逐渐成熟,海上贸易盛况空前。宋朝造船业快速发展,所造船舶规模大、数量多,时人描绘远洋船舶规模之巨大,「蕃舶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百里,千百人之命,直系于一舵」。此时远洋大型木帆船的防水密封性、耐久性与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使远洋航线从沿岸航行发展为跨洋航行。宋朝划时代使用指南针作为航海工具,凭借天文地理知识绘制出航海图,并开始使用罗盘定向导航。航海技术的重大革新推动了中国在世界航海史走上新的高峰,并由此拉开了世界航海时代的序幕,也推动了宋元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

夷舶往来,海上丝绸之路方兴未艾,百货丰盛,中外人文华彩交相辉映。宋朝中外商贾云集市,百舸千舟齐竞发,正如北宋郭祥正写道:「屯门钲桡杂大鼓,船舶接尾天南回。斛量珠玑若市米,担束犀象如肩柴」,可见宋朝中外商贾云集市,百舸千舟齐竞发的鼎盛之景。

唐宋时期船舶模型展示图。图源:广州海事博物馆官网

(三)滚滚长江东逝水,逆时代之流踏浪前行

明清闭关自守平忧患,「广船」雄风声名鹤立。明初广州造船业一改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导向,转而侧重于内河航运和海防建设。此时建造的「广船」是中式帆船优秀船型之一,有着巨大的船身、坚硬的材质、巨幅扇形的船帆和采用多孔舵等特征,兼具内河运输、贸易和军事防御功能。

国门重启始遇文明更替,时代的潮流仍在奔涌向前。清朝独留广州「一口通商」,在明清闭关锁国期间,西方文明已悄然发生巨变。此时清朝的航海工具仍以「瑛奇」号等远洋木帆船为主,虽速度不亚于工业革命建造的蒸汽船舶,但由于技术差距巨大,其终究难以抵挡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冲击。随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商船和资本迅速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但也促使了我国造船技术的革新。

广州「一口通商」港口贸易繁荣之景。图源:陈建华【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1840-1949)】

二、中国船业肇始地,「国之重器」强国力

(一)新思潮席卷全国,近代船舶工业发端广州

中西文化激烈冲撞,西方先进物质和科技文化传入广州。战争通过强硬的方式推动了中西文化交融,广州凭借千年通商的基因铸就了宽广的襟怀和兼容并蓄的品格,不断吸纳整合其中有益精华,壮大自身。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激增,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黄埔发展修船业务,创办了我国近代首个造船企业——柯拜船坞。柯拜船坞地处珠江咽喉长洲岛,主要承修大英轮船公司、英国皇家海军等国际船舶。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广州船舶工业逐渐兴起。1961年建立的录顺船坞,后被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收购,一度垄断了华南和香港地区的修造船业。

黄埔文冲柯拜船坞历史照片。图源: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自强求富强军固防,百年军工扬帆起航。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晚清时期洋务派主张的「洋务运动」从「师夷制夷」发展为「中体西用」,促进了现代化军事、科技、文化力量的不断增强。中法战争失利后,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历年设厂购船,仅开其端,未畅其用」,主张加速广东水师建设,建立「粤洋」海军,提出加快配备铁甲船、铁甲鱼雷船等强军计划,但未获批准。后经多方筹措资金,向香港黄埔船坞公司收购了原柯拜船坞及设备,于1879年自行设计建造出我国首艘浅水炮艇「海东雄」号,成为我国建造近代海军舰船的见证。1885年,在已有船坞基础上创建了黄埔船局和鱼雷局,建造出「广金」「广玉」等一批铁甲舰船,开创了广州造船业的百年军工历程。民国初期,侨商谭礼庭于芳村置地创办广南船坞,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全厂共包括两座较大型的船坞,相继建成四艘千吨级轮船。至1919年前后,广南船坞已发展成为集造船、航运于一体的企业,是广州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广州成为工业城市的重要标志。1925年广南船坞被当时革命政府收购,改名为海军船坞,主营海军舰艇修理业务。

(二)百年基业铸重器,大国军工加快崛起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造「国之重器」护国南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加快构建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体系,国家在广州造船业、军工装备制造业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广州承担起建造高速护卫艇、反潜护卫艇、常规潜艇等重要任务。在此期间,中央与地方充分互动,多次组织一机部船舶工业局旗下江南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和大连造船厂南下设厂,极大地夯实了广州造船业军民结合的根基。随着广州造船厂、广州船舶修造厂等船企建立与合并壮大,广州船舶修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大国军工加快崛起,造船业成为广州承接国家需求的重要产业,广州也成为我国经略海洋的战略要地。

1949年珠江航拍图历史照片。图源: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迎改革之风回归海洋,融央地之势促造船业多元发展。改革开放后,借助政策先行与区位优势,广州造船业从「军民结合,以军为主」「修造并举,以修为主」的方针逐步调整为「军民结合,军品优先」「修造结合,以造为主」,在生产经营上以「国内为主,积极出口,船舶为主,多种经营」为发展原则,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动造船「国之重器」转型升级。广州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建造了在当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导弹护卫舰和导弹艇,积极拓展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进军国际海洋工程市场,如1984年交付的「华海一号」是当时全国建造最大的钻井平台。与此同时,广州充分利用造船业的优势促进横向联合,推动造船企业从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工贸相结合转型。

黄埔船厂建造的「中华第一艇」(左)和「华海一号」钻井平台(右)。图源:中船黄埔文冲公众号

深化改革走向国际,广州造船业稳步发展。促进广州船舶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和技术力量的培育。船舶是综合性产品,原材料、配套机电设备等品种繁多且依赖国外进口,广州积极引进国外技术、人才,提升造船能力和相关配套实力。随着新式工业的发展,广州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至二十世纪末,中国船舶工业推动船企管理体制改革,从股份公司、地方企业转为央企集团管理。1993年成立的广船国际,是国内首家在沪港两地上市融资的造船企业,引领国内船企走向国际。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背景下,船企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9年中央成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造船业纳入全国造船体系,广船国际、广州造船厂、文冲船厂、黄埔造船厂均隶属中船领导,在集团部署下稳步发展。

三、山城田海向南拓,广州「船」奇向未来

打造华南造船高地,为逐梦深蓝保驾护航。2000年广州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东进南拓」发展方针,提出南沙港和重化工业基地的谋划,引导南沙港快速、南沙港区、广州龙穴造船基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布局。2003年中船集团公司与广州市签署协议,在南沙龙穴建设造船基地,为进一步提升造船产能、推动广州造船驶向深海大洋创造了条件。随后有序推进船企改制,2018年前后,广船国际、黄埔文冲先后搬迁至龙穴岛造船基地,推动造船业集聚发展。

广州船舶产品覆盖集装箱船、成品油船、滚装船、客滚船、半潜船、挖泥船、可燃冰开采船等,豪华客滚船、汽车运输船、支线集装箱船等产品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产能达500万载重吨/年,单船造船能力突破30万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中国船舶黄埔文冲的龙穴厂区。图源:央广网

四、珠江潮起风帆劲,向海图强正当时

新时期,广州正以蓬勃之势全力打造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借此重大契机,着力海洋强市建设,加快发展新一代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积极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新动能,推动广州逐梦深蓝,向海图强。

(一)技术引航,造船动能持续加强

绿色、智能造船成趋势,各国竞逐「双高」船舶新市场。国际航运脱碳新政趋严,推动航运业实现降碳减排和造船业绿色转型。与此同时,各国竞相角逐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份额与先导地位,推动船舶制造高端化发展。聚焦「深海、绿色、智能」国际前沿船舶制造方向,近年来广州完成多项优势船型核心技术攻关,「双高」船型订单量大幅增长。如广船国际甲醇双燃料动力和LNG双燃料动力船型订单突破80艘,黄埔文冲可批量建造24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承接研制25000m³和41000m³双型氨双燃料动力LPG/液氨运输船、完成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超深水「国之重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交付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等,有力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图源:央视新闻

「珠海云」号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图源:南方海洋实验室公众号

(二)产品创新,细分市场优势突出

国内造船格局地位提升,多项拳头产品领衔市场。依托广船国际和黄埔文冲两家核心船企,广州持续在造船细分市场发力,船舶拳头产品加速创新,创造了豪华客滚船交付记录与在手订单全球第一、PCTC汽车运输船在手订单全球第一等多个国内外之最,稳定保持着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连续28年位列全国首位的亮眼成绩。

豪华客滚船「MOBY FANTASY」号。图源:广船国际官网

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图源:广船国际公众号

依托新一代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牵引广州未来多种产业下海。前瞻布局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先导发展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采集装备研发制造及应用;加速推进海洋牧场装备制造领域发展;支持壮大海洋信息及无人装备领域,牵引大型电子信息企业下海,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电子信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服务」等特色产业链,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

伶仃洋口

千年商都,向海而兴。未来,广州造船应以「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发展方针为引领,向深海大洋求发展,加强高端船舶配套产品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龙穴岛造船基地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集群,加强优势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经略海洋的实力,行「威水」之舟奔赴海阔天空,打造生猛鲜活的海上花城。

供稿: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_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