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2024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四位功勋模范人物——王永志、王振义、李振声、黄宗德的事迹,他们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在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素材。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
【适用话题】
科学家精神,责任担当
【运用示范】
科学家精神贵在不畏艰难、敢于突破。面对知识的严格保密要求,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记忆力,将知识内化于心,这不仅是对自我能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国家利益的高度负责。科学家精神贵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提出的「归零」制度,体现了对航天事业极致追求的态度。他深知,每一次的发射都承载着国家的重托,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这是王永志对航天事业的豪情壮志,也是他对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的生动写照。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以航天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为指引,勇往直前,探索未知,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物事迹】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主持我国多型号导弹研制、火箭研发和参与制定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蓝图,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18岁时,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其间被派往莫斯科继续学习。留学期间,因他所学的专业非常敏感,保密要求十分严格,上课不允许记笔记,脑袋记住多少算多少。王永志竭尽全力强化记忆力,力争多带回一点知识。留学回国后,王永志参与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东风二号」的发射过程,然而在试射前夕,却遇到了难题。当时,30岁的王永志壮着胆子敲开钱学森的大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被采纳。
1992年9月21日,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作为工程的总设计师,王永志提出了从源头查找问题的「归零」制度,不带任何隐患上天,是「归零」的核心。在王永志的书柜里,摆放着好几摞旧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载着关于航天的各种记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飞云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这是王永志在神舟五号上天之前,送给航天员杨利伟的一句诗。当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安全走出来的时候,王永志内心一时百感交集,「把中国人送上天,这也是天遂人愿,最后的目标都达成了,无怨无悔」。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
【适用话题】
科学家精神,淡泊名利
【运用示范】
王振义院士以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照亮了医学探索的征途,更以高风亮节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大家风范。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科研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不懈追求,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当全反式维甲酸成为救治生命的奇迹,王振义院士非但没有将这一成果据为己有,反而无私分享,让科学的光芒普照更多角落。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在于个人的辉煌成就,更在于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让科学的火炬代代相传。王振义院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甘为人梯」的深刻内涵。他将荣誉视为激励,将责任扛在肩头,主动让贤于青年才俊,为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播撒希望的种子。
【人物事迹】
王振义: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放弃申请药物专利,无私公开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受益。
1978年,王振义投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这是一种最为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白血病。经过八年研究、测药无数,王振义终于攻克难题。
1986年的一天,一名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王振义通过仔细研判,建议她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面对他人的劝阻,王振义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7天后,奇迹发生了,女孩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那一年,他陆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23例患者病情完全缓解。他将相关成果写成论文发表,立即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
为了让更多患者能无负担地使用药物,王振义放弃了专利申请,甚至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药物价格「打下来」。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口服黄色小药丸被纳入了医保,他说:「钱或名誉的事,我不会去想,我只想病人能好。」
多年来,王振义托学生捐款给汶川大地震伤员、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定期捐款、取出积蓄设立青年医师奖励基金……于利无求,于名,王振义也甘为人梯。1994年,王振义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仅一年后,他就主动将时任所长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让位给有能力的年轻人,我们的事业才能始终向上」。他四处奔波申请经费添置设备,建立重点实验室;派出学生赴法留学,与多所国外医学院建立合作,让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如今,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块石刻上书写着 「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这八个大字由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以期无数青年学子尽瘁科学,造福人类。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振声
【适用话题】
科学家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运用示范】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广袤的麦田之上,李振声院士以实践创新的犁铧,深耕着责任与担当的沃土,成为了农业之光,种业之魂。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农民的期盼,肩上扛着国家的重托。「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这份质朴的情怀比任何荣誉都更加珍贵。
当小麦培育遭遇瓶颈,李振声没有止步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他的身影,在黄淮海平原的广袤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也为中国的小麦生产翻开了新的篇章。岁月悠悠,李振声院士的求知欲却从未减退。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拥抱新技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精神的璀璨光芒,也感受到了责任与担当的厚重力量。只有心怀家国,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人物事迹】
李振声: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提出并推动「渤海粮仓」项目建设,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93岁的李振声把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小麦研究。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工作。李振声想做遗传育种研究,却偏偏被分到了栽培组,与各种牧草打起了交道。
5年后,响应国家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李振声被调往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25岁的李振声到陕当年,当地小麦恰巧遭到了一种被称为「小麦癌症」的流行性病害,出现重大减产。看见不少农民在地头抱头痛哭,李振声的心被狠狠刺痛了。
1979年,李振声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当时,年近半百的李振声收获了陕西农民给他的最高评价:「要吃面,种小偃!」
从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988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2005年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到2006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李振声始终保持着农民情怀,他曾说「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
【适用话题】
爱国主义,智勇双全,不忘初心
【运用示范】
保持一颗忠诚心,学习一种「时时讲」的精神,让「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代代相传。1986年离休以来,黄宗德坚持义务为部队、学校、工厂、党政机关、社区街道等单位,作弘扬革命传统的报告近百场。有人担心黄宗德年纪越来越大,这么「折腾」身体吃不消。对此,黄宗德总是微笑着回应:「正是因为我老了,所以更要争分夺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才不负曾经的那身军装,不负牺牲战友的嘱托。」
【人物事迹】
黄宗德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17岁时入伍投身革命,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曾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胜利功勋荣誉章,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1948年12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白热化阶段,黄宗德义无反顾报名参加解放军,光荣地成为一名革命战士。那年他只有17岁。
投身革命不久,黄宗德迎来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场大仗。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一次战斗中,黄宗德和战友组成冲锋队。密密麻麻的子弹在身边穿梭,爆炸声不绝于耳。「砰」的一声,一枚手榴弹在冲锋队员的身边爆炸。「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身负重伤,5个人牺牲了3个,还有1名战友的嘴里不停地往外吐血沫。」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睁开眼睛,望着黄宗德断断续续地说:「替我向家里人捎个信,也替我看看咱们的新中国……」带着战友的心愿,黄宗德一次次在战斗中冲锋陷阵,为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发起第三阶段反击作战,黄宗德所在连队奉命攻打上九井西山。冲锋号响起,身为班长的黄宗德带领战士们快速冲出屯兵洞,突入敌前沿阵地。20多分钟后,部队从正面炸毁12个敌暗堡,而此时战友死伤已过半,黄宗德悲痛万分,带领幸存的战士直扑敌阵,最终将顽抗之敌一一歼灭,完全控制了上九井西山的表面阵地。
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也让他患上严重的皮肤病、风湿病,至今仍有3块弹片留在体内无法取出。对此,黄宗德无怨无悔:「与那些牺牲的革命先辈和并肩战斗的战友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我经常会在梦里重回战场,与战友们重逢,他们还是那般年轻。在梦里,我多次向战友们描述着今天的中国……」
初秋时节,93岁高龄的黄宗德,身着微微泛黄的旧军装,缓慢而坚定地走上天津警备区某干部休养所党课教育讲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要继承好革命传统,苦练过硬本领,保卫好我们的祖国!」望着讲台下的官兵,黄宗德饱含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