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为啥网友总说美国第三产业的GDP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2023-11-05新闻

同意 @Afterwards 的观点,应该关注「可贸易产业「,这个可贸易产业并不限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现在技术革命更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技术进步更集中于第三产业。

首先是 @Afterwards 提到了「有些产值会导致路径依赖,增生腐败」,这主要是指的是寻租、分配性质的产业,如金融和法律产业。一方面会导致利润过多流入寻租性质的产业,一方面会过度吸引了人才,降低生产性活动的人才投入。

而可贸易产业传统上是第一和第二产业,但是90年代以来,可贸易产业的扩展更多集中于第三产业,被称为生产性服务业。

举一个例子,如果去搜古早的论文的话,在90年代前的论文电子版几乎都是实体纸张的影像版,单纯是一堆扫描的图片而已。而到了90年代以后就变成以下这种类型,注意这时候的pdf文件往往没法搜索具体单词的,也就是说并没有把每个字词的信息都写入电子文件中,之后的pdf文件就接近于我们所看到的电子书本了,可以直接检索信息。

而这种由90年代Adobe开发的电子文档格式,就是当时技术革命的一个体现。Adobe开发一种电子文件类型pdf和电子文字处理软件Acrobat,肯定不算是第二产业,但是却事实上节省了纸张等制成品的使用,并且提高了生产活动的效率,所以被称为「生产性服务业」。

所以,在90年代后的技术活动更偏向于ICT产业,而ICT产业中第二产业中的硬件,往往并不是竞争力的关键,关键在于第三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这种技术革命延续到2010年后,ICT产业的进步更加集中于移动端,传统上的实体性质的硬件制造变得更加无利可图。

而从这种角度,很容易理解现在的一些状况,即上游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影响力大大高于制造业企业。苹果在美国被分类为服务业企业,本身是不进行硬件制造活动的,但是苹果公司想要让供应链多元化,大量果链企业就被迫从中国迁移到东南亚、印度等地区,这显示了苹果作为服务业公司比下游制造企业影响力更大。

前几个月看到黄奇帆就提到这个问题,也是以果链为例,郑州富士康的3/4的利润被国外拿走了,只有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才能摆脱这个局面。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第三产业的GDP总体来说不具有欺骗性的,因为政府的官老爷曾经谈过贸易战的是非曲直,美国虽然存在着天量的贸易逆差,但是美方并未考虑服务业和知识产权贸易等方面的顺差,另一方面美国的跨国企业往往把利润留在海外避税,并且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将近6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也会形成美国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而如果将视角从第二产业的制造业扩展到生产性服务业,中国经济水平和先进国家依旧有巨大差距,就很容易理解了,黄奇帆就提到了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比发达国家低一大截: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在发达国家,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了40%-50%,是GDP比重最大的一块。而中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只占GDP的15%-20%,跟欧美国家差距巨大。我国经济发展以实体经济为主体,这就要求在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能够高一些。」

按照这个数据,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竟然比发达国家低了25-30%,这个差距可以说是极其夸张了,所以更可能是统计标准问题。即中国的产业统计过高估计了制造业比重,但低估了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具体参考一下文章:

在常用的英国标准产业分类法系统(SIC)或北美行业分类系统(NAICS)中,制造活动为「原材料到新产品」,制造环节「上游」的活动(如R&D和设计)和「下游」的活动(如售后服务和营销),以及制造过程中集成的非实物投入(如嵌入式软件)均被统计为服务业。

在这种统计方式下,只要制造企业中的服务雇员超过制造雇员,那么就会被分类成服务业,即按照最大数量的员工从事的活动进行分类。

而90年代以来,西方制造企业存在着实物生产和非实物服务分离趋势。企业将服务环节外包或者采用外部企业服务——创造了独立的服务业公司,跨国企业保留上游的研发设计活动——从制造业企业被统计为服务业企业,都会表现为制造业比重下降而服务业比重上升。

而中国则按照法人注册为准,,只有制造业企业将研发部门、物流及其他服务部门单独设立为一个法人单位,或者将服务外包时,隐藏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增加值,才会被统计为服务业。

美国的苹果、高通等企业都是被分为服务业,在中国则会被分类为制造业企业,而前者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上是制造业上游环节,话语权反而大得多,经济发展质量也更高。其实很容易理解,像是三星电子这种制造业企业,如果是优化产业链到多个国家,那么增加值最高的的研发设计活动就会被统计为服务业,而增加值不高的实物生产才会被统计成制造业,理所当然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

根据这种不同的统计标准,美国的制造业比重实际上是低估了,而中国的制造业比重被高估、生产性服务业被低估。所以说中国相对于美国,制造业比重没那么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也没差那么大。

当然即使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差距,没有25-30%这么多,也有个20%的差距,那也大了。而这种生产性服务业往往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更多的是依赖于技术研发,所以说未来发展方向是吸引人才投入到这些研发性的行业。

在最近几年,「可贸易产业」的扩展似乎又超过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比如说苹果手机最赚钱的部分变成了app store的抽成,这部分似乎并不服务于制造活动生产,而中国的tiktok和原神也并不太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但在海外也赚了不少钱。

这些变化超过了本人的理解范围,所以不做过多解读。时代总是在变化的,现有的视角总是有缺陷的,个人认为如果只靠有限产业观点来引导产业发展,往往会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