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恰逢其时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政务服务是群众和企业同政府部门打交道最多的场景之一,也是数字政府建设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过去几年,「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等改革不断推进,使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显著增强了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并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虽然政务服务得到了持续优化,但是不少领域的政务服务还有进一步改进提升的空间。一方面,政务服务效能同群众和企业的诉求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政务服务创新还停留在理论上,并没有真正落地奏效;另一方面,政务服务在地区之间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的问题突出,不少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完全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因此,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恰逢其时,既可以在此前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力,又能够将政务服务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把群众和企业关心的事情办成,并且是高效办成。过去不少地方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网上办和掌上办,但受部门割裂、流程复杂和事项碎片化等因素影响,很多事项是各个政府部门各自设立的,主要考虑的是本部门的管理便利性,并没有关注群众和企业的真实感受,这就使得其中一些事项不能够一次性办成办好,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效能和服务体验不佳。「高效办成一件事」找准改革着力点,聚焦创新「小切口」,让政府部门更新思维和换位思考,更多从群众和企业的视角出发,创新业务流程,改革体制机制,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把各个部门眼中的多件事打包组合,当作群众和企业眼中的一件事来办,这将有效解决群众和企业多头跑、来回跑的问题。
当然,推动在更多领域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并不意味着所有政务服务领域都需要采取「一件事」的办理模式,所以改革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导意见】明确要在个人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和重点环节发力,并首批确定了包括13个年度重点事项的任务清单。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容这份清单,使更多领域的关键事项可以纳入其中,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扩大覆盖面。在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群众和企业的同时,也可以将其拓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并使相关人员从中受益。
此前不少地区和部门都探索了形式多样的「高效办成一件事」,而此次通过国务院进一步推进,旨在从国家层面加强跨部门协调,为地方层面做好「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这意味着,要想做好「高效办成一件事」,就需要在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加强中央统筹,尽可能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来提供平台支撑和数据资源,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和提高改革创新效率。
此外,在政务服务的全流程和各环节会产生、沉淀和存储大量细颗粒度的微观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加以挖掘、分析和利用,使其用于精准识别群众和企业需求,发现政务服务差距,关系到政务服务的持续优化。前不久,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要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从互联网的加数效应走向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意味着要进一步释放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巨大价值。可以借此开展「数据要素×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服务数据的协同、复用和融合,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持续提升,这也将使「高效办成一件事」能够更加聚焦群众和企业需求,并通过数据「画像」来提供定制化的政务服务。
(马亮,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