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话剧【永远的铁人】中演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兰州12月31日电(记者贾钊、王鹏宇、王铭禹)回顾2023年,石油工人万军觉得这一年做过最「燃」的事,就是在话剧里演「铁人」。
「铁人」王进喜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模范,他的事迹写进了中小学教科书,也载入2021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他的名字与位于东北的大庆油田一起名扬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王进喜是三千多公里外的甘肃玉门人,而玉门油田被称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2023年是王进喜诞辰100周年。万军和同样来自玉门油田的40多个年轻人,用质朴的玉门口音,以话剧【永远的铁人】致敬「铁人」。
这部话剧以王进喜的经历为原型,从1949年玉门油矿解放,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展开,以六幕的篇幅,讲述了大战白杨河、热泪洒沙滩、殷殷家国情、勇跳泥浆池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演员在话剧【永远的铁人】中演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今年45岁的万军是玉门油田水电厂供电车间一名外线电工,接到任务出演「铁人」时非常激动——「铁人」就是他的邻村乡亲,他从小就对「铁人」很熟悉。两人长相也有些神似。
实际挑战可不小。「铁人」的台词有近2万字,他用笨办法,认真研读揣摩,反复抄写背诵。排练过程中剧本一直在改,他也没有怨言。为了复原「铁人」年轻时的形象,他还在不到一个月里减重近15公斤。
万军说,自己的年龄已经到了「铁人」去世时的年纪,想要演出「铁人」青年时的热血,只能靠回忆,想想怎么才能演得憨一点、倔一点,展现「铁人」时刻总想着别人的那股暖劲儿。
经过打磨,巡演中的舞台效果不错。不少人都说万军长得像、演得好,尤其是那正宗的玉门口音。10月在大庆演出后,很多人围过来交流。万军发现有些六七十岁的人管「铁人」叫「王老铁」。「太像了,老队长又到跟前来了!」一位老阿姨还上台来拉着他的手说。这让他也感动得不行。
演员在话剧【永远的铁人】中演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万军始终觉得话剧的成功是因为「铁人」故事本身的感染力,效果好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来自老君庙采油厂的张琦在剧中饰演「铁人」的发小。剧情里,他当面说出了对王进喜拼命工作的不理解。
张琦说,剧中的发小不是坏人,只是矛盾点,讲的话也都是普通人的想法。有了他的衬托,更能反映出「铁人」带领一批普通且真实的工人干出了奇迹。
玉门油田党委宣传部部长肖生科是本剧的编剧,他认为这部话剧的独特之处就是用真工人演真「铁人」,靠的是石油人的真实而质朴的情怀。
「00后」周晓玮是玉门油田炼油化工总厂的一名操作工,2022年刚参加工作。她在剧中有三个角色,其中一个是当下的自己。
在最后一幕中,她穿着鲜亮的新式工服走上舞台,做回自己,看一看当时的钻井平台,抚摸一下老一辈石油人使用过的工具,被历史感动。
周晓玮说:「以那样的形式参与进来并在舞台上谢幕,真的感到无比光荣。」